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坡 《殷都学刊》2012,(1):62-67
明代前七子派成员主要有"四杰"、"七子"、"七才子"、"十才子"等并称,由这些并称可知前七子派以"四杰"为中坚,其中李梦阳、何景明为首,边贡、徐祯卿次之,其他皆为羽翼。而前七子派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其他成员向李梦阳聚拢,与其交接,彼此影响的过程,因此以其领袖之一何景明和七子中最后登场的徐祯卿的加入为关键点,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考察得出前七子派初步形成于弘治十六年(1503),最终形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管理智慧,引领华夏民族的千载传承,涵蕴礼仪之邦的实用精神。这些管理韬略包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学问之中,散见在先哲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经由儒、墨、道三家文化元典的阐释,三家在管理核心、管理途径、管理关键上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管理艺术。通过对儒墨道文化元典的追根溯源和解读,可以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艺术的内在枢机,揭示群己关系的驾驭与平衡,以追寻现代管理与领导艺术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新宾 《理论界》2011,(9):116-118
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更多体现在互相攻讦的一面,而两汉学人谈及儒墨关系时出现了新的动向,"儒墨相争"的提法呈现淡化的趋势。这一转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两家在学术渊源上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则在于秦汉的一统冲淡了诸子互斥的氛围,为儒墨的沟通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文学史上作家并称的现象作了宏观的审视,试图揭示其产生的根源并论述其作用与特点,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人并称现象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在并称视域下,文人间的共性容易被过度放大,而忽略个人特质,且对并称的确立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学史现象关注不足.以吴中文人计东、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并称的"松陵四子"为例,这一并称关系的达成过程尚未有人详述原委,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之处.故以"松陵四子"为切入点来考察文人并称现象出现、演变过程,可...  相似文献   
6.
根据诗体、题材、用语等多方面的证据来看,《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之说很可能是作者元稹 本人提供的不可靠之词。当然,这一点并不必然涉及作者的人品“污点”,而是与唐人普遍“好大言”的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墨学的大讨论中,《学衡》刊登了多篇文章,总结了清代墨学的校勘整理情况,并对荀孟辟墨、西学墨源、《墨子》一书成于谁手等观点作了考辨。对某些问题,学衡派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但他们在墨学研究中常将儒墨比对而列,并体现出"儒学为优"的态度,反映了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8.
儒家、墨家的相互批判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碰撞。双方对辨的焦点集中于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儒墨对辨开创了理性批判的先河,彰显了在历史整合时期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及其冲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尧典》虽然以史料价值而闻名于世,但它的形成与古典哲学的萌动、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从《尧典》的传闻阶段开始,就闪烁着人类童年认识的火花;到了有文字记载时.便凝聚成具有一定时空意识的观念范畴;再到零散的口传和简片相归成类,编纂成文时,已囊括整个人文、自然的普遍规律,成为一篇带浓重主观色彩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代,孔丘、墨翟、杨朱、孟轲之间的学术争论,在哲学上形成了一个“儒墨杨怪圈”。这一怪圈的理论实质,是关于“国家”、“天下”、“个人”等社会本位的选择问题;这一选择的理论根据,是以“天命”、“天志”“天道”对等为基本范畴的本体论,和以“仁爱”、“兼爱”、“自爱”等为基本价值的人性论。借鉴“儒墨杨怪圈”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