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个民族的歌唱习惯与叙事方式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改变都与其文学主体追求新与异的表达方式有关.仫佬族字句歌的产生,字句歌体式与宋词元曲之间存在着形式、韵味、风格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仫佬族民间口传在努力寻求本民族文学发展之途径,是其文学自觉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由于受儒家诗学精神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即使对时政的批评也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人地位的下降使之于传统文学精神产生了背离,从而使元曲表现出新的文化特质,即:突破传统的"中和"观念,大胆歌颂人性爱和本能欲望;看破红尘,陶醉山水,皈依佛老;揭露社会的黑暗,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蒜酪"风味.  相似文献   
3.
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文人与歌妓的大量交往事迹,为探讨元代文人与歌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青楼集》可知,在元代,无论名公显宦还是浪子文人,都与歌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带动了元曲多样化艺术风貌的形成,又促进了歌妓表演艺术与文学修养的精进,对元曲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与此同时,《青楼集》独特的书写姿态,折射了以夏庭芝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新转向,呈示出元曲在元代文人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铁红 《南都学坛》2008,28(2):84-85
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其语言具有音韵谐美的审美特征。曲在韵律方面具有用韵较密、平上去三声通押等特点;在声律上,曲对平仄要求很严;曲的句式为长短句,可以用衬字是其一大特色;曲句的对仗自由,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5.
钟涛 《中州学刊》2001,23(6):65-69
探讨元曲的形成,首先要注意元曲曲体的形成。在促成元曲形成的诸因素中,不仅应当重视传统诗词和音乐的影响,更应注意时调新声的作用。文人的参与和艺术消费者的需求,是元曲形成的催化剂,艺人歌妓是元曲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臧懋循“笔削”元剧小议──元杂剧校读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人选录元剧,大抵都要做“正讹”的工作。臧懋循笔削“元剧”,是为不争的事实。凌初肯定臧氏“补缺正讹之功故自不少”,但也批评臧氏“时出己见”作改易,将两者作了区分,这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疑问代词有47个之多,分属8系,表现出疑问代词在元明时期的复杂面貌。文章通过详细地定量分析,并与《水浒全传》的疑问代词作比较,展示元明时期口语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梳理元代散曲、杂剧、南戏,可知元曲中有5个场合使用“羊”“酒”:1)作为食物、饮料;2)一般的喜庆场合;3)谢仪或致歉的财物;4)用做安慰亲友的财物;5)婚嫁聘礼。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羊”“酒”在婚嫁聘礼中功用是:“羊者,祥也,群而不党”;“酒”者,“久”也。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的祝福和愿望,同时也寓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曲语言兼有通俗活泼与文采典雅两方面因素,虽然不同的元曲作家对元曲语言的某一因素有所侧重,但事实上这两种因素密切结合,使得元曲语言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笔者分别从文学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纵向角度,与元代社会的特殊状况这一横向角度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元曲雅俗交融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杨维桢的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元曲源流论、戏剧本体论和元剧时代特征论.其中,以<诗经>、<离骚>为元曲之源,认为戏剧便是借助"声文"表现"典故"以"警人视听",否认元剧是"治世之音"等观点,皆有其现实针对性或理论深刻性.然因其是以"复古"为理论号召、以古乐府为创作专攻的文学家,故而使之戏剧研究时常处于一种低调论说、保守评价的状态中,这似乎可成为评价杨氏戏剧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