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泛行政化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现象,而是古已有之。弄清高校的这种泛行政化现象的源头所在以及高校泛行政化的具体流变过程,需要对我国古代官学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用图谱演绎的方法来对古代官学系统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是实现对高校泛行政化溯本求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培养民族人才,从顺治年间开始建立了八旗官学八旗官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其在学生的选拔、录取之后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日常在校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同时,八旗官学生的教育制度也给当前的民族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如促进教育公平,在录取过程中可以采取区域推选与统一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利用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明确民族教育的指向,保持民族特色,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影响下,辽朝西京地区官学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首先,是西京地区建立起以西京学、州学、县学为核心的官学教育体系。在官学的带动下,私学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其次,是在西京地区培养出一批名臣儒士,在辽朝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京地区官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居住于西京地区的汉、契丹等族能够大规模、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经史教育,使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八旗蒙古兵是绥远驻防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和浩特民族关系史中极具特色。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等 1 1个题目进行初探 ,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周永卫 《唐都学刊》2000,16(1):32-35
教育的繁荣是汉代成为盛世的重要原因.纵观两汉40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4年);繁荣阶段(公元前134年~公元79年);衰落阶段(公元79年~220年).汉代教育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封建政府的重视崇儒好学,尊师重教风气;官学私学同步繁荣;女子教育发展迅猛,学术研究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8.
八旗与绿营,作为清朝的经制部队,因民族属性不同,在补用范围和选任方式上各异.但从清初开始,就有旗员充任绿营武官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本文按高级、中级与低级官员三个层级,分别论述其不同的补放方式,探讨清朝皇帝与各级行政机构在选任权上的划分.同时量化统计旗员补用绿营各级武官的比例,探究旗员补放绿营武官的成因,揭示统治者对绿营的统治方式,以及时代的兴衰对武官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所谓民间学术,就是与官学(或者称之为体制内学术)相对的学术。其中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民间学术机构。以上大家都谈到国内学术界种种不良现象和制度上的弊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官学垄断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