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马颊河十二月》叙农事、描农景、赞农人、抒农情,无不蕴含鲁西农耕文化因素。其农耕物质文化内涵蕴含在农耕作物、农事与农技、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农耕天地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方面的叙述与描写中,而其农耕精神文化内涵则蕴含在节气节庆文化、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与意识及婚俗等其他农耕习俗中。在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的当下,《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文化留下了一份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2.
“迷信可存”是早期鲁迅提出的重要观点,学界在关注其思想价值时,对于“迷信”的词源演进和“迷信可存”的命题建构,研究尚显薄弱。作为早期鲁迅自觉使用并主动建构的“迷信”,不仅关涉其在现代语境中的词义汉化过程,也是鲁迅“托词言志”的重要见证。梁启超的报刊传播和章太炎的宗教观念构成了鲁迅了解并建构“迷信”词义的思想资源。鲁迅发掘出处于科学对立面的是“妄信”,实现“迷信”反科学释义的松绑。由于“农人/伪士”“迷信/科学”“鲁迅/日本”三者存在权力压制关系同构的现象,鲁迅寻觅到“迷信”的对接主体——农人,实现从“科学+小说”到“迷信+农人”的救国策略转向。“迷信可存”是在“迷信”词义赋予的过程中,融汇早期鲁迅的诸多思想观念建构而成的阶段性命题,旨在以“迷信可存”唤醒传统资源中的“古民神思”,进而取今复古,实现国族自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