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便与西周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产生矛盾。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一直绵延至汉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加以调和。当汉政权逐步稳固、经济恢复并发展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演变为分裂与统一之争。汉武帝采用政治与法律的手段强力推行郡县制,反击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事实上,汉武帝清除分封制并不彻底,一些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如他对同姓诸侯王及王子侯的严厉处置,打破了宗族势力与外戚势力的平衡,最终导致皇权易主。  相似文献   
2.
宗法封建关系是世界各国早期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家长式的从属依附关系。我国古代蒙古族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史学界未曾作过探讨。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在分析原始资料基础上 ,探讨古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起源和发展、清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特点、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成因 ,很有历史意义。清代蒙古族存在宗法封建关系 ,有多方面独特的表现形态和特色 ,对蒙古族和我国清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 ,对分封制度的生成机理以及这一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制度特征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姬文广 《领导科学》2021,(2):115-117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治理价值在于地方分权、防乱御变,因地制宜、自主灵活,凝聚力量、文化认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在于中央集权、励精图治,政令畅通、运转高效,选贤任能、任人唯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吸收借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营造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构建集放平衡的权力体系,优化运转高效的行政机制,锻造德才兼备的执政队伍。  相似文献   
5.
家臣乃是中国历史上一特定群体,专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的私家官吏。家臣制度即是关于家臣的设置、职掌、俸禄、行为准则等的制度规定。文章通过爬疏文献和参考考古资料,将家臣制度演变过程分做起源、初建、成熟和衰亡四个阶段进行了论述。认为家臣起源于殷商时期家族内奴隶的管理者,但仅是其萌芽而已。家臣制度初建于西周时期,随宗法分封社会的建立而确立。随后经过长期发展,到春秋前期达至成熟状态,突出表现便是其职能的细化。春秋中后期,家臣势力由鼎盛而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变革,家臣制度逐渐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6.
论分封制与汉初学术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出现的学术繁荣局面,不单是黄老思想流行的结果,更与分封制的实行有关.汉初士人在投靠中央王朝无门的情况下,纷纷依附于诸侯王国,从而造就了汉初的学术繁荣.而汉初学术繁荣的昙花一现,也缘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思想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于周代形成、汉代确立、唐代创新、明代强化、清代完备,同姓藩国、境内属国、羁縻府州、都司卫所和藩部曾分别是上述五个阶段中的藩属主体,藩属制度在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元代汗位争夺激烈,汗位更替频繁.在汗位争夺过程中出现了诸王家族集体行动、分封大宗与总兵诸王角逐汗位、家臣活跃诸特点,这与蒙元的分封制度、血缘原则及其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主要有 1 0个诸侯王国。王国经济在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对西汉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