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5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中很快就偃灭了。继起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以刘邦为首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为了争夺领导权,在关中地区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前206~前202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了项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是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相互厮杀中建立起来的,残酷的战争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战争也使得社会凋弊、经济萧条,从而造成了汉初社会废墟满野、贫穷至极的特殊历史环境。“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  相似文献   
2.
孟子(前390年-前305年),字子舆,名轲,战国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其母三迁,择邻而处,使他好学成材。成年后,他广收门徒,游说诸侯,在齐国—度位列三卿。但由于他的主张与当时诸侯各国称霸的要求相差很远,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未能得到推行。最后,孟子退居讲学,整理古籍,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传人。其言论思想记载于《孟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13):45-45
在史料中,正式出现关于酿酒记载的是一篇关于讲兴亡的材料。《战国策·魏策二》记载了一次战国期间诸侯的盟会,事情发生在当时的魏惠王时期。据《史记》说:“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由此,此次盟会当在公元前三五六年。鲁惠王设酒招待四国诸侯,当时正是战国之中期。《战国策》说: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帝择言曰:“昔者,帝女令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干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也’。”这里说的魏婴即魏惠王,鲁君应是鲁共公。当时魏是一个屡被各国诸侯攻打的国家,而魏惠王又是一个耽于酒色的人,所以鲁共公借饮酒的机会向他讲了大禹对酒的态度,他说帝女曾命仪狄做酒进献给禹。  相似文献   
4.
中古德意志皇帝并不总是德意志城市利益的担保人,城市也不是皇帝忠实的拥护者;皇帝和诸侯一样,对城市的态度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曾对城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皇权和诸侯对城市的侵害:一是在武力上威胁和摧残城市;二是把城市排斥在帝国议会之外;三是打压和抑制城市同盟的发展;四是对城市的财富进行某种程度的掠夺。  相似文献   
5.
谥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法制度,至春秋时期逐渐制度化.周天子及诸侯国君所上谥号有美谥、恶谥与平谥等三种类型,且以一字为常.尽管谥号“累生时之行而谥之”,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谥法行用仍大量名不符实,所上谥号美化色彩浓厚,且符合程度诸侯国间并不均等,鲁、晋较高,而楚、齐、郑较低.究其原因,既有规定不严格、各国标准不同等因素,又有着个人感情偏向,后继者有意地隐恶溢美,或人为抹黑而故意给予恶谥.  相似文献   
6.
7.
朱元璋最大的失误是他推行分封亲王制度,导致了一连串的祸乱.他敦化教民的努力取得了相当成效,值得重视.朱元璋罢设丞相并非造成明朝无善政的原因,相反,它促使中央执政体系发生重大转变,导致了明朝延续的自秦以来的政治中枢的变化,其后形成的内阁制度影响了中国近六百年.认为朱元璋罢相之举措把专制主义推向了极端,有欠公允.  相似文献   
8.
吏胥之害     
王学泰 《领导文萃》2010,(11):83-86
吏是“庶人之在官者” 古代社会能够担任官员的都是士大夫。先秦是贵族社会,天子、诸侯、大夫、士从身份上说是贵族;从职务上说,他们都是不同层级的社会管理人员,或说是官。他们世代相承,血缘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篇言"十二诸侯",实际上却记叙了十三个诸侯国的盛衰大事。对于其"篇言十二,实叙十三"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或是认为没有把吴计入在内,或是认为忘记更改篇名,或是认为没有把鲁计入在内,或是认为没有把秦计入在内。其实"十二诸侯"是有特殊来历的,司马迁是用"十二诸侯"来代称表中的"十三诸侯"。"十二诸侯"这个固定概念的得出是与司马迁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紧密相连的。"十二"之数和《史记》各篇数目一样,体现了儒家的一种天道观,有一定的象征,寓含着天道运行之意。  相似文献   
10.
作为通使之官的"行人"和诸侯襄助之官的"相",凭籍其对礼义的精通、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和形势的洞见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诸侯聘礼宾主用诗言志的交流过程中,或代诸侯、或襄助诸侯赋诗言志,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诗以言志"这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达到出使和感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