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胡继华 《云梦学刊》2009,30(4):98-102
怀藏对词语的激情,穿越厚重的文化空间,渴望用修辞手段来支配词语的命运,从而以“灾异”的风格描摹词语的魅力,这应该是刘恪的《词语诗学》的抱负之所在,同时这也就完成了当代诗学的一次大胆的创化。搜罗集体记忆的碎片,通过编织文本的艺术来呈现人类文化历史的残像余蕴,实现宏大的历史与微渺的体验之间的沟通,《词语诗学》体现了全球时代中国诗学的一种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2.
贺绍俊 《云梦学刊》2014,(2):101-103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这两本书的确让我非常敬佩,也很让我吃惊.他这两部理论专著在我看来.应该是在完成同一个理论建构,那么,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具前瞻性的理论建构,所以我用了《前瞻性的理论建构》这个标题。也是一个真正针对当代文学实际的理论建构,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理论建构,但这个理论建构是一个关于现代小说语言的理论建构,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一个前瞻性的理论建构呢?并不是说在刘恪以前就没有人做文学的语言研究啦。  相似文献   
3.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4,(2):103-104
刘恪兼具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我这里只谈作为学者的刘恪。作为学者的刘恪,对于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那就是他多年以来致力于探究、揭示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此我简要谈谈五个方面的看法。其一,关于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概念的辨析。一般认为,大而言之,关于文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如果着重在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如上午有人讲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问题,那就可以说其侧重在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如果着重在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文学的创作过程等问题,那就可以说其侧重在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4.
《云梦学刊》2014,(2):F0002-F0002
20l3年l2月6日-8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义艺学研究巾心为刘恪举办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的主题是同绕刘恪最新两本小说理论专著《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展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义学馆、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协创研:部、沈阳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高校与《中国图书出版》、《当代文坛》、《社会科学辑刊》、《创作与评论》等杂志社的譬家学者20余人,及河南大学文学院的领导、老师和部分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早在1992年,刘恪出版《红帆船》时,陈染就在序中说,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温温诺诺,吃喝玩乐无一内行,但他理论方面的修养可以说是直冲云霄”,且一旦遇到可辩论的对手.便会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直到对方举手投降还不罢休。所以陈染君坚信“他若是有一天做起理论来,那可不得了”①。2005年后,已是著名小说家的刘恪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他自己或许都没有料到.蜗居在开封古城老街的旧屋中准备讲义的那一天,终于开始了在理论研究疆域的策马扬鞭。尽管当时备课中将目标框定在小说理论上.只是出于小说家的本能选择,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小说家,教书也不能离开本行。  相似文献   
6.
张新赞 《云梦学刊》2014,(2):110-116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与会学者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及刘恪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贺波彬 《云梦学刊》2014,(4):162-162
2014年6月19日,河南大学刘恪教授的“关于一种民间写作的立场”座谈会在南湖藏书楼举行。  相似文献   
8.
刘海燕 《云梦学刊》2015,(2):106-108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造性的热情带到学术研究里,使学术语言有了体温、创见和趣味。这对当代学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法 《江汉论坛》2006,(2):131-135
本文对中国重要的先锋作家刘恪的代表作《城与市》作了传记学、社会学、文学史三个层面的分析,首先讲了《城与市》的书名显出的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种文学性感受;然后,把《城与市》放在作者的创作道路的整体中,讲了作者与时代和文潮之间的一种独特关联;最后对《城与市》所集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独特的文学追求,把玩中文和文体实验,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之从本体高度进行了一种询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