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刘琨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是两晋相交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以“永嘉之乱”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今存 4首 ,《扶风歌·南山石嵬嵬》即为早期之作 ,而《扶风歌·朝发广莫门》《答卢谌诗》《重赠卢谌》则作于后期。有学者认为《答卢谌诗》为其绝笔 ,此说颇值商榷。刘琨诗的风格 ,可以用钟嵘所说的“凄戾之词”与“清拔之气”来概括  相似文献   
2.
魏晋之际的党争继续存在于西晋社会,士族升降与党派分野息息相关。太原王浚家族是西晋党争的积极分子:有的王氏成员投靠贾充集团,有的则反之,呈现出分流的家族生态。《华芳墓志》丰富了以王浚为中心的士族网络的认识。王浚家族的政治动向是两晋之际士族生态的缩影:政治斗争的复杂多变决定士族生态的多元化。西晋末年以州郡为地理单元的士族交游圈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样态。王浚都督幽冀诸军事的力量凭借与该地区各种族的居民结构密切相关,军事上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依靠鲜卑段部和乌桓人,对付羯人的兴起;所依靠的汉人力量则立足幽冀二州,整合资源。王浚的力量构成体现出血缘性和地缘性的双重特征。刘琨、王浚在经营北部中国方面存在异同,关于二人的史料记载体现出史家笔法有意增删的特征。刘琨、王浚经营北部中国的失败,标志着胡汉力量强弱消长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3.
晋末社会动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朝不保夕,文人命同鸡犬。黑暗的现实致使众多文士回归老庄,但社会中仍出现了敢于面对黑暗现实的爱国诗人。刘琨是其杰出的代表,其诗文充满乱世悲情,主要表现在乱世亡国之悲、个人命运之悲、人格气节之悲上。形成其悲情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乱世时局与坎坷人生、儒学复振与士人反思、对楚辞系列"悲怨"风格的继承等。  相似文献   
4.
刘琨,西晋末年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以永嘉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永嘉之乱前,刘琨的行为浮华放纵,为一名吟花弄月的贵公子;永嘉之乱后,面对国破家亡,刘琨决然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旗,转变成一名民族英雄。由于时代条件和自身性格的原因,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刘琨的经历和诗歌探讨刘琨悲剧,最后指出刘琨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5.
刘琨是卢谌的姨丈,二人同为西晋末文人.刘琨战败之时,二人以赠答诗文交流.卢谌赠书作于建兴四年(316)十二月,刘琨答书则写于建武元年(317)初.二人于赠答诗文中表达了对老庄不同的接受立场.卢谌因现实困厄与即将任职别驾而感到恐慌,希望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心灵安慰,并建议刘琨以老庄之道来应对糟糕的处境.刘琨则从儒家平天下的立场出发表明自己已不慕老庄,反认为其虚诞,希望卢谌把握机遇,竭心公朝.刘琨立场的改变,与其穷厄遭遇、忠仁家风、晋室予以深恩、所见疾苦众多、战败自我反思有关.  相似文献   
6.
试析暮年王夫之的刘琨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麟 《船山学刊》2000,(3):10-13
王夫之临终前不久所作《自题墓石》 :“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 ,字而农 ,葬于此。……自为铭曰 :抱刘越石之孤愤 ,而命无从致 ;希张横渠之正学 ,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 ,固衔恤以永世。”论者谓此文“概括了他在政治和学术思想方面的志趣 ,清楚地告诉人们 :王夫之在政治上坚持明朝遗臣的节操 ,至死不仕清廷 ,以西晋末年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刘琨自比 ,把推翻满族贵族的民族统治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奋发图强 ,立志做一个坚强的反民族压迫、热爱自己民族国家的志士。……可是 ,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制约以及他自身阶级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