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1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提高刊物质量,打造刊物品牌,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名刊名栏建设的意见,《湖南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自面世伊始,即锁定本地名震中外的传世伟人毛泽东这一丰厚的学术资源,特辟专栏,着力掘拓。近期更是加大了“毛泽东研究”名栏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吴宓主编的 31 3期《大公报·文学副刊》是《学衡》的同路刊物。“学衡派”的势力和影响 ,因此从相对狭小的学术界渗透到北方最有实力的大众传媒。吴宓通过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张扬古典主义 ,反对浪漫主义。同时借译介白璧德、穆尔、布朗乃尔的理论 ,宣扬新人文主义 ,影射、批评中国白话新文学。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学院派文化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出版过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执掌、大学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它们的学院派文化特色。对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对学术思想的启蒙则体现了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对学术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6.
“醮”“蘸”两字,酷似双胞胎,如一时疏忽,极易出错.2011年6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标题“笔蘸深情颂‘先锋””,即为一例.揣摩文意,此处的“醮”当用“蘸”字才对.  相似文献   
7.
柳哲 《成才与就业》2014,(12):20-20
正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学家,他创作的文学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1946年抗战胜利后,沈从文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位著名教授曾经是北大校园里的旁听生。1923年夏,沈从文由故乡湘西到北平求学。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部分学识都是自学得来。他那时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小学。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11月,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9.
杨樾小传     
《学术研究》2012,(3):1
杨樾,又名杨越,笔名方生、杨浩泉、于燕郊等,1918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反侵略》周刊发表短篇小说《太平洋之战》,抗战结束后,1945-1946年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国风》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0):128-133
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报纸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伪的高压钳制下,以《庸报》为代表的文艺副刊的文学批评、诗文作品以及长篇通俗小说等,既沿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道路继续前行,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异变态势。就整体而言,天津沦陷时期的文艺副刊,在文学上依然是传承大于异变。日本的侵华,并未阻断中华文脉强有力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