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2,22(5):56-61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密切相关。对母体文化的怀恋、残酷的政治现实、汉帝王后妃本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倾情于楚声歌唱。  相似文献   
2.
北齐后期发生的琅琊王政变根源于武成帝生前所布置下的政治格局中隐含的权力、利益不均衡,在政变过程中,恩亻幸、宗室、勋贵人物都有参与,体现了北齐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政变不仅导致了高俨及其亲信的被杀,也为随后的北齐内部政治斗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郭济桥 《殷都学刊》2012,33(4):38-43
邺京布局式样位于汉唐转折的关键点,聚落形态的基本社会单位是坊、村,在人口管理上,为县乡里制,治安管理上,为县尉坊(村)制.  相似文献   
4.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塑天皇与皇室在官民中的形象、让天皇重归民众视线、大力扩充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明治政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把权力式微的千年皇室与原本文弱的明治天皇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使其成为日本近代史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韦琦辉 《社科纵横》2011,26(6):111-113
东魏北齐的最高统治者高氏吸取北魏和尔朱氏败亡的经验,既要依靠北镇鲜卑的力量又要重视汉人的影响,因而采用了胡汉分治的统治策略。这种政策能够健康运转的前提是高氏统治者能协调好胡汉之间的关系,但是高洋称帝后汉人势力支持的皇权和北镇勋贵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在高洋去世之后爆发,这就是高演政变。高演政变标志着北齐胡汉分治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宫廷史与政治史研究的结合,也可称之为是宫廷政治史研究,是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宫廷史,这一带有侧重点的研究,是对宫廷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政治史研究的补充.以往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有必要加强.宫廷政治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其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古代王朝国家的皇家私属性,决定了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宫廷;2.宫廷事关国家大政,但又具有一定封闭性、私密性、独立性,外朝难于介入,因而国政的研究必须深入宫廷之中;3.宫廷事件、政治斗争引起政局变动,乃至影响王朝的更替,对历史的影响重大,有必要作系统研究.总之,中国古代史欲做全面、深入理解,需要宫廷政治史专门系统的研究.文中着重对宫廷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诸如:与国政相关的宫廷人物及其活动、事件,与国政相关的宫廷制度,与国政相关的皇室家法,以及每一方面对政治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东魏北齐散文受到北魏散文的沾溉、高氏统治者支持文教和文学事业以及东魏北齐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等因素,促成了东魏北齐散文的鼎盛局面:作家之多,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散文文学流派的出现;散文创作数量多,题材广,艺术性高。  相似文献   
8.
评周相录的"逻辑"与"利刃"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否舍乎逻辑,要考察最终推出的结论是否更合理或更接近真实的面貌.周相录认为"<(长恨)歌>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利刃"说,无视公元9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白居易忠于皇室的主观因素及<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艺术逻辑.周相录指责<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有情"婉讽主题不合"逻辑",主要指责是,把"<长恨歌传>版本考略"放在综述部分讽谕说后面有问题,综述部分分类不合"逻辑",在介绍讽谕说、爱情说的时候涉及到双重、多重主题说等,本文针时这些指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萧粱年间,部分兰陵萧氏文人以各种原因北迁入齐.他们出身皇族,文化素养较高,入北后政治上受礼遇,文化上获信赖,生活优游安宁,文学活动频繁.通过与本土文人的持续交流和相互影响,形成了既保有南朝精巧工致特征而又兼收北方清新之气的独特文风.由于萧氏及其作品的出现,在北齐文坛上引起一些文学讨论,推动了南北文风融合,为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