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吴月 《天府新论》2018,(5):106-113
中国的社会治理转型推动了社会服务方式的调整与变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标本之一,围绕政府购买展开的各项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着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从个案入手,分析具体政府购买过程,认为其规范化的运作形态易被政社双方的非正式运作行为异化,进而呈现出政策区隔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异项艺术的美感在于陌生化的呈现与区隔操作,前者吸引大众的关注,后者让大众暂时撇开现实因素,专注审美体验。此外,异项艺术的美感成为自我标出与他者收编运动的基础:为保持异项美感,异项艺术通过自我标出走上一条无止境的“先锋”之路,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同时,异项艺术面临着商业与意识形态收编的双重压力,在被收编的过程中,异项艺术的内涵被剔除,并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以建筑工为研究对象的四项社会学研究的综述。周潇(2007)、蔡禾和贾文娟(2009)等从"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建筑工地的控制与反抗关系,潘毅、卢晖临、张慧鹏(2010)和亓昕(2011)则分别从"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和"工地政体"的角度探讨了工人阶级形成的可能性。笔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田野材料,提出建筑工研究的身份区隔视角。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但两地间的文化仍有一定的差异性,赴台求学的陆生研究生都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诠释现象学的方法,揭示了陆生研究生在台文化适应过程中普遍面临制度、自我心理、社会环境等三个层面的障碍,总体呈现深度区隔的状态。即便如此,他们并非西方文献中所言的"弱势群体",西方文化适应理论在解释陆生研究生在台的文化适应中存在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沟通手段,还是整个社会进行再建构和再生产的一个中介;不同阶层的成员,在发音方式、使用的语法、词汇使用、语用习惯、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区隔;这种语言差异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建构了这个结构;语言的阶层区隔,其实质乃是文化的阶级或阶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换言之,也就是文化的支配问题或文化领导权问题;消弭阶层语言之间的区隔,应加强文化整合;文化整合需遵循多样性和秩序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要求在对阶层文化进行整合时,必须摒弃封闭、单一的阶层文化模式,促进多种阶层文化协调发展.秩序性原则强调建立公正的阶层文化交流秩序,要求不同阶层文化通过自觉交流和对话,建立自觉遵循的文化范式,保证不同阶层文化的平等、公正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8.
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2008年南京市BX区10个街道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SPSS交叉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社区自治主体的二元区隔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城市社区自治主体呈现"以居委会为中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外两大群体,两群体在社区生活、自治理念及未来行动方案上均表现出二元区隔的状态,双方的异质身份、文化目标、利益取向等多方位的差异导致了区隔的形成。本文指出,两大群体之间鸿沟的弥合需要互相通力协作,同时政府的权力让渡、中介组织的培育及仿企业化机制的导入等均有助于双方携手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9.
“区隔”     
已故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79年曾出版过一本名叫《区隔》(La Distinction)的书。该书的副标题是《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林桂榛先生发表在本刊第四期的商榷文章《苏格拉底对"予告父"表示赞赏吗?》一文的回应.笔者指出.将儒家的"互隐"解释为"沉默不言"是说不通的,而亲亲相隐"作为经典叙述"、"作为制度叙述"和"作为人性叙述"也决没有林先生所说的那种"区隔";苏格拉底赞成"子告父"是因为它本身的"公正",而不是因为游叙弗伦为它提供的虚假的"虔诚"这一根据.林先生对我的指责要么没有击中目标,要么击中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