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民 《学术月刊》2012,(4):140-148
古腾堡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晚清以来的很多文类,尤其是历史教科书、印刷史论述,都会提及古腾堡的贡献。这些文类对古腾堡印刷术及其与中国印刷术关系的再现模式,大致有三种。这三种表述从晚清开始发轫,在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中,却殊途同归为一种——古腾堡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中国。晚清民初的知识分子通过这样对古腾堡、对中国及欧洲印刷史的书写、联系和对比,为中国找到在过去与现代世界中的位置,并借此表明中国一直以来对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参与和影响,它应该进一步拥抱印刷资本主义与追求由此派生的现代性。此种对古腾堡印刷术的表述模式又延续在历史叙述中,进而又改变和形塑了中国印刷史的书写乃至近代中国关于印刷术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印刷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商船的往来与汉籍的输入,两国间的文化往来,中国刻工到日本亲传身授,讨论了中国雕版印刷术向日本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印刷术引发了书写方式和文字载体的革命,宋体字和此后的仿宋字一起成为印刷业的规范用字,有力地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康熙字典》正式提出“字典”概念,具有语言文字的示范性质。清代后期,社会用字讹误现象渐趋严重。有鉴于此,清代科举考试要求适应用字的规范,清代晚期产生了一批“字学”。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说:"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明更重要的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序)雕版印刷始自晚唐,入宋后取得迅速发展,对于宋代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也由于这一技术上的变革受益良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宋代印刷术研究和宋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对二者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只言片语外,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苏勇强博士迎难而上,广搜博览、条分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8,(8):4-5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般认为道教始于东汉,然而考诸文献,笔者认为当以战国为道教产生时期。故知巴蜀道教源远流长,其文献亦极为丰富。最早见于史籍的方仙道士苌弘系蜀人,及早期流传巴蜀的黄老道,其文献均值得研究。自西汉以降的巴蜀道家经典注疏,自属道教文献之列。唐宋时期,巴蜀道教鼎盛,史传、教理、丹法、斋醮皆备,蔚为大观,为道教史研究不可或缺。雕版印刷始自巴蜀,有大量经版流传至今,价值可观。以《道藏辑要》为代表的丛书刊刻,亦当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7.
印刷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时代将使童年消逝。童年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它的持久存在也不是必然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向世界发出警告,童年在消逝!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界一直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学者从近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特征考量,不承认中国古代存在图书馆。图书馆的公共性、开放性,形成于近代的欧洲,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图书的大量印刷;二是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古代图书馆是有限开放的,并非只藏不用,应客观看待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开放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印刷体不是印刷术的自然产物。从唐宋以来,汉字印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用手写体刻板,手写体虽然方便书写,但是含有草书成分,随意性也比较大,难以取得字形的权威性地位。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在典范楷书基础上,经过匠体的加工,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宋体字。宋体字与手头书写字拉开距离,两者分道扬镳,形成了印刷、手写双轨平行的文字体制,这种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印刷宋体保持经典性,起到维持汉字的传承性的作用,而手写体方便灵活,以利日常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白话文是两种在中国古代并存发展、互相竞争的书面语体系,其中文言文占据了数千年的主导地位,直到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后,其地位才被白话文所取代。符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传播技术所决定,文言文与雕版印刷术相适应,白话文与机械活字印刷术相适应。雕版印刷术的有限的传播能力和技术支持了文言文占据数千年的正统地位,而晚清以来机械活字印刷术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它要求有广泛的读者、频繁更新的内容、广阔的市场与之相适应,借助白话文运动这样一种剧烈的、范围广泛的社会运动,机械活字印刷术获得了大批量生产所必需的读者群和市场,并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主导地位。相应地,白话文也取代了文言文。这种社会运动、传播技术、符号体系之间复杂的互动,我们还可以在欧洲宗教改革中找到另一个例子。了解这种在思想观念背后的传播媒介的物质力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