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历代经学家解经都以符合经典文本及其作者的原义为最高旨归,追求经典诠释的绝对客观性,但由于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的缺失和不可复制性以及诠释的个性化特征,客观上经典的原义无法完全复归,其中蕴含着主观追寻原义复归与客观上不可完全实现之间的悖论。经典诠释需要不断超越诠释悖论,克服企图通过重建经典原义以实现训释绝对客观性的障碍,通过创造性诠释,探寻坚守原义与当下创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调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的城市空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义信与黑川纪章是著名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在世界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在大量从事城市实体空间营建的实践中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理论,由于他们分别处在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高潮期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旺盛期,二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比较价值和时间指导意义。从科学观基础、空间尺度和各种空间关系的存在秩序等方面对其理论进行比较,以期在接近城市空间本质的层面,对其理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红 《北方论丛》2001,(6):10-15
在阐释活动中,对一部文本的读解,西方古典解释学者臻力于重建作者愿意,现代解释学者尊重阐释差异,利科,瓦尔代斯等学者则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阐释是有一定限度的,有的阐释是不足阐释,有的阐释是过度阐释,西方解释学理论及中国古代阐释实践表明,居中阐释处于客观性阐释和主观性阐释之间,既能保证对文本的客观解释的有效性又承认阐释差异,是中西阐释活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翻译形象词语一直是翻译工作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指出直译最能保持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锦瑟》是一首经典的有不同解读途径的作品 ,拨开历史的迷雾 ,阅读者会喜悦于遭到了理想的阅读 ,“原义”似乎得到了呈现 ,而理想阅读是否又有一个阅读的临界问题 ?这是对应于创作的复杂性出现的阅读经验 ,是读者仔细审读文本 ,尽量进入历史语义场顾及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6.
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忠 《江海学刊》2007,(6):170-177
传统的经典细读以回归原义、确立定于一尊的权威阐释为宗旨,这种客观主义阐释观不符合审美接受规律,也无益于发挥经典的现代审美功能。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审美接受过程之中,一件艺术作品的全部意义便是无数读者创造性阐释的历史成果。因此应当在经典阐释中倡导和确立接受史意识,在历史透视中进行经典细读。接受史细读有多重思路,可概括为四:经典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文本意蕴的历史阐释,艺术影响的历史展示,接受史细读与诗学研究,这也是由浅入深的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刘楷 《老人世界》2014,(11):43-43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传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久之,其语义发生了“逆转”,原意反倒无人知晓了。 “无毒不丈夫”。原语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指度量、气度,意为没有宽容度量的人算不上堂堂君子。不过,传来传去竟然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不心狠手辣,算不得“丈夫”!这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在教学中发现的有关<新编大学英语>译文中的一些错误,根据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分析,从语言学、语用学和文体学的角度对部分值得商榷的译文进行了探讨,并给出新的相应译文,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来意义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从古希腊哲学中philosophy和ontology的原义及其相关概念考察入手,进而探讨中国原有智慧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变化等问题,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路径作一些探讨,笔者认为原创文化研究与发展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容新芳  李晓宁 《河北学刊》2005,25(2):203-207
"垮掉一代"(Beat)指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社会不满的部分青年,又指一种文学思潮。Beat根植于美国 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激进,对工业化持怀疑态度,渴望人与自然的最初状态,颂扬平等,礼赞自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对外推行强硬战争政策,对内实行"麦卡锡主义",结果造就了"沉默的一代"。Beat面对美国的非人格化、道德空虚 和盲从,嚎叫出了个性自由和思想独立的打破沉默的时代最强音。文学上,描写放荡不羁的肉体生活,表达了对社会的 不满和反叛;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意识流和象征手段;不进行事后的修改,认为修改意味着伪装和诚实的丧失。生活中, 重精神轻物质,宣扬感官满足来把握自己;不想成为"空心人"和"无脸"的存在。所以,称其为"垮掉一代",似乎有失公 允。Beat有多种译法,但"爵士一代"的译文失去了被社会所不容的含义;"潦倒一代"缺乏"进行挑战"的积极精神;"享 乐一代"丢掉了经历困难痛苦的内涵;"节拍派"、"敲打派"和"躁动一代"过于表面化;"痞子一代"又过于贬义;而"疏离 一代"又多是从文化和形式视角来考虑的。不管怎样,"疏离"和"避世"的译文似乎比"垮掉"更中立。也可按其发音译 成"疲塌"、"必特"、"鄙德",因为"疲塌"可表现其寄生的生活方式,"必特"可表明其必须特殊于他人而与众不同;"鄙 德"可表达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