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净土思想是两千年来中国佛教信仰者的基本旨趣。净土宗思想的基本特质是极乐往生和念佛往生,即以较小的心力(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而得到极大的收获(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符合行为学的基本要求,以致阿弥陀佛成为中国佛教信徒的普遍的崇拜对象,成为包括后来禅宗在内的中国佛教重要宗派的共同的终极信仰。这从宗教学说体系构成的视角来说,也决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
傅湘龙 《云梦学刊》2010,31(1):29-34
晚明僧侣们或以静坐参禅接引学者,或以西方净土化诱士人,形成了居士化的狂飙,且呈现出多元景观,诸如文人结禅社、注疏佛典等。刻经、念佛、纵欲三方面显示了晚明文人居士的多元莆观,别具风味。  相似文献   
3.
不动声色     
马德 《领导文萃》2012,(19):113-114
从气象上看,不动声色比张牙舞爪更具大气象。尽管不动声色也会浮在面上,我还是宁愿相信,内里,它有气韵氤氲,有风骨流转。八百疏狂,敌不了一丝内敛。三千喧闹,大不过满怀岑寂。不动声色,是念佛人脸上的无限江山;不动声色,是历尽劫遇的人,一念生,一念死,渡尽生死的沉静与恬淡;不动声色,是流水让鹅卵石辗转,风让叶子飘落,是石的笃定,亦是叶的静美。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以来,禅宗在湘东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湘东禅宗对禅宗五派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明时期念佛禅从湘东辐射全国;清初以后湘东禅师促进了曹洞宗的传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伽婢子》(1666年刊)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名篇,是日本17世纪初到17世纪80年代假名草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浅井了意活用"翻案"的创作手法,巧妙地将中国明朝时期成书的《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五朝小说》及朝鲜等古典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进行"日本化"。同时,作为日本真宗大谷派僧人的浅井了意还将自己的佛教思想浸润其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生动地阐释使得自己的佛教思想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因此,在研究《伽婢子》版本考据、原典解析和翻案创作手法等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伽婢子》中所体现的浅井了意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6.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10,(5):59-64,100
庐山慧远融会般若学、小乘佛学及老庄玄学,建构了以法性本体为核心的涅槃学说,把反本求宗、证体达本、冥神绝境视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坚持禅智结合、修念佛三昧的方式,以期达到对涅槃的证悟。  相似文献   
7.
齐夫 《中华魂》2013,(15):26-27
今年人大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江苏团讨论时,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相似文献   
8.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代高僧智旭编撰的<净土十要>中的念佛三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论证了其中具代表性的念佛三昧思想以后,作者认为,蕅益的念佛三昧思想与飞锡、妙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仍可用天台教理相互融通.而他将天台教观融入念佛三昧的理路,对明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莲池大师禅净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禅净关系的历史发展为背景 ,着重论述了莲池大师的禅净观。莲池大师一生力弘净土法门 ,在禅净关系上则持圆融无碍的态度 ,从理论和修证上加以融通 ,主张禅净双修 ,净土为归。其导禅归净的禅净观反映了明末佛教向近现代佛教的修行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