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格律,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言诗文,主张新诗可以化用旧诗的材料,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倍加欣赏;这引发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一系列紧张的问题。叶公超把艾略特所说的"传统"与"文以载道"中的"道"混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艾略特所说的"传统"彰显的内容恰恰是"道"所要防范乃至打压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相似文献   
3.
1991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给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教授许崇德写了一封信。书信的全文照录如下:崇德同志:你好!我问了我兄弟钰良(清华外语系毕业),他认为目前纪念作为教授的叶公超先生,人们不会有顾虑,但现在北京的老学生也不多了。他举出的计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罗伯特·温德(Robert Winter)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几乎不被大众知晓。他曾与吴宓、叶公超、陈福田共事,闻一多、费正清、李约瑟引为挚友,一代学人季羡林、李赋宁、杨绛、何兆武皆曾亲炙其学。其学生也包括王佐良、许国璋、周珊凤等中国外文学界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5.
傅国涌是渐渐为读书人所了解的学者,近几年,他连续出版了《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发现廿八都》、《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偶像的黄昏》等著作,可谓厚积薄发的一个典型。他的书我大都没买,但一些文章倒是拜读过,渐渐地对这位关注近代中国言论史的、非学院的学者有了信  相似文献   
6.
正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很快,梁实秋物色了另外4个人和他一起进行翻译工作。那4个人分别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和叶公超。梁实秋打算,他们5个人,最少6年,最多用不了10年,便能翻译完《莎士比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5):F0002-F0002
陶希圣先生这样评价叶公超:“文学的气度,哲学的人生,国士的风骨,才士的手笔。”叶公超和同时代无数杰出的知识分子把酒言交,谈诗论文,虽然自己从来不记日记,但却在胡适、吴宓、朱自清、浦江清、柳无忌……的日记中留下生命的踪迹。  相似文献   
9.
叶公超是活跃于 20世纪三十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群 《兰州学刊》2006,12(4):59-62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一员,叶公超在《新月》月刊乏人之时临危受命,令其摆脱困境,起死回生,继之又合力同人创办《学文》兼任主编,使二者成为培养出一大批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的摇篮。作为编辑家的叶公超,其学术性的编辑风格对新月派乃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应忽视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