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对公正范畴的界说有"合宜"的内涵,"合宜"内涵包含了三层逻辑:"和""顺""平"。首先,公正是"和"思维构造下的公正,公正的价值是公共的价值、公共的美和善的公正而实现天下公共的理想,具有和的大同理想特征;其次,公正是"顺"思维方式下的公正,公正的关键目标是宏图大业下的公正,进而实现家齐国治,国家发展具有公正的特征;最后,公正是"平"措施下的公正,公正的具体路径是调节个人利益而实现理欲共存,使社会具有均衡公正的特征。"和""顺""平"的逻辑演进,使公正内涵由理论向现实推进,达到具体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独辟蹊径,将理性伦理与经验伦理结合,使情感伦理学完善并成一体系,结合经济领域,以合宜为标尺,寻找道德行为与经济利益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平凡人的道德标准——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把在《道德情操论》中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合宜作为凡人的道德标准。博得公正旁观者的同情,就是合宜;达到合宜效果的行为可被认为是道德行为。合宜性标准可以是及其崇高的,如仁慈;合宜性标准也可以是源自天性的自爱,如谨慎。按合宜性的观点,凡人在社会生活中坚持起码的道德标准是为维持社会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偶翻古籍,在《全唐文》二百二十六卷,看到了唐代名臣张说写的《钱本草》。全文200字左右,都在言钱,却言得那样巧妙,那样精辟,完全把钱当做药物在那里谈论着,言简意明,无需翻译,态度冷睿而平和,宛如一位老中医在给人就药治病。其文云:"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本身不具备道德性,但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基于这种情感的行为却成了美德。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描述了个体情感社会化的可能和过程,为我们理解道德情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常士訚 《学术界》2022,(8):30-40
与当今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东南亚在政治发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从对当代政治发展研究的文献和现实经验考察,合宜政治机制的存在和设计构成了东南亚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合宜机制强调了在政治发展进程中,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制度和治理中注重政治平衡性和可调适性的机制设计和治理安排,从而保证了东南亚国家总体上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詹世友 《中州学刊》2004,(2):134-137
经过儒家的大力阐扬及其长期的历史积淀,"义"成为了道德精神的代名词.但在日常的道德理解和社会道德舆论中"义"的意义有许多偏向,而造成这些偏向的症结在于:人们没有从道德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到"义"德实际上是"公共道义"与"合宜性"的相融与相辅.对"义"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行为正当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古代亚洲的地缘政治具有"多元性"及"相互依赖性"的特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唐廷的对外政策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表,现实主义为里,是道德原则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唐廷常常根据具体情势改变、调整其对外政策。但这种调整是渐进、实用的,是以"合宜性"和"功效性"为指导思想,而不以其他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依据,其目的是使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中的国际环境,处理与邻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