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庚白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之一,研究近代文学的学人往往简单地视林庚白为宋诗派成员,但事实上宋诗不能涵盖林氏一生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貌。从早年对同光体的追慕到后来对宋诗派的反叛和超越,林庚白对同光体宋诗派理论的内省与改造体现在藉诗写史的自觉性,情绪与情感的现代性以及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与怀抱而为诗三个方面,为传统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精神  气质和思想内涵。其五四以后的诗作也显示了旧体形式的诗歌在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渗入时代精神的条件下的内在生命力和创作实绩,不应为近现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2.
同光体的得名过程与命名的内涵、成因以及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关系,过往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颇与缺失.本文由基本史实出发,首先探求同光体得名的原因以及所包蕴的时代文化寓意,进而分析同光体流派形成的因素;其次从同光体、诗界革命派、南社的文学观念、思想立场、政治倾向、艺术形式等角度切入,重新审辨寻绎出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同光体江西派通过重振地域文化传统、改变传播媒介等方式来应对近代文学的变革潮流,一度影响极大。但其"文化守成主义"思想与"复古求变"文学观使得流派风格分化,此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渊明风神"成为维系其流派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严复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实际状况为证,论定严氏确应归入学家的“同光体”诗派;继而剖析严复渐趋倒退的政治立场,视诗文为“小道”、仅可作“怡情遣日”之具、追求醇正古雅的文学思想,以及对国民素质低下的片面认识,揭示了严复传播西方文化与固守旧诗观念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陈三立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发轫阶段、发展阶段、深入阶级。学术界在陈三立的诗歌艺术、文学理论、文化观、文学地位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然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6.
陈三立诗文皆工.为"同光体"诗学领袖之一.近百年来,陈三立诗歌的研究从未中断,曲折前行,而且逐步成为学术的热点.梳理各期研究成果,总结各期的学术研究特色,指明得失,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陈三立诗歌意义显著.对陈三立诗歌的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和研讨出一个新的诗学思想传统,从而构建起传统诗学与新文学之间的联系,改变诗学史对陈三立与"同光体"的误认,说明陈三立诗歌由近代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舍我因编辑关系卷入1917年中国诗坛发生的"朱柳论诗"公案,这一公案成为南社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宣告了南社的解体.表面的论诗纷争,实质上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领域内流派纷争、新旧论辩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演变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虽然同在"宗奉宋诗"的大旗下,但以沈曾植为领袖的浙派诗歌创作及理论与闽、赣两派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强调的学问重点体现为生僻典故和思理玄致,从而对宋诗某一方面的特征做了极端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异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07,(20):59-59
陈三立被誉为晚清同光体诗人的首领.有“呼保义宋江”之称。梁启超对他的诗文评价极高,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陈三立在南京前后20多年期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0.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