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遏制土地违法,规范土地行政行为,我国建立并实施了土地行政问责制。在研究2011年首次土地行政问责官员后续发展情况时发现,73名官员已悉数复出,但存在复出时间模糊、复出过程不透明、复出门槛低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我国土地行政问责制度不完善、官员复出机制及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土地行政问责官员复出不规范不仅会降低土地行政问责的惩戒、警示作用,更会使公众对土地行政问责制失去信心,从而削弱政府公信力。因此,应通过完善土地行政问责制度、健全官员复出机制及相关配套机制、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等措施,对土地行政问责官员的复出进行规范管理,以此来增强我国土地行政问责制的权威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评价华国锋,有一件事情应该澄清,即华国锋是否有意阻碍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华国锋对此的原则是,应该恢复邓的工作,但要时机成熟,逐步来。总的来看,华国锋并没有蓄意阻碍邓小平的复出,邓此次的复出也没有花费更长的时间,此外,华国锋还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邓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大量历史资料揭示冯玉祥在 30年代初隐居与复出的历史活动 ,认为冯在隐居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准备武力反蒋 ,寻机东山再起。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民族危机为冯玉祥复出创造了客观条件 ,冯出山活动的目的是以抗日为号召走上前台 ,这使他对于反蒋、抗日的宣传 ,不免带有私利性和情绪化因素。但冯在国难当头之际呼吁抗日 ,向公众、向政府提出具体的抗日主张 ,而且将抗日的宣传和呼吁付诸实施 ,自筹武力以抗日 ,具有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问责时的轰轰烈烈,到复出时的了无生息,是对问题官员从被问责到复出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问责制逐渐偏离设计初衷。若要使该项制度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问题官员的复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规范问题官员的复出,就需要强化公民参与。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信息公开,并且为公民参与官员复出提供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另一方,面需要公众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此外,还需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出现的问责官员"迅速复出"、"神秘复出"和"无痛复出"等现象,反映出当前的官员问责实践存在复出设计缺陷和功能定位误区,同时也折射出当前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失衡和干部管理体制中的终身制残余等难题,因此需要从上述视角对官员问责的方向、对象、路径、程序等进行系统审视,从而推动其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书院生,从书院生与上海、书院生内部(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探讨书院生的精神意识,以此来揭示东亚同文书院“五族协和”的欺瞒性和虚伪性。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上来看,免职是一种正常的人事任免手段,不具备惩戒性;问责则要求官员对其行为作出解释以及回应,并对违反公共职责的官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具有一定的惩戒性。"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影响、我国现有的问责法律制度中对官员"免职"的责任定位不明确、官员问责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是免职被衍生为问责手段的主要成因。以30个案例分析指出,免职被衍生为行政问责手段将产生执法过程随意性大、"免职"官员的复出成为常态、免职被异化为庇护官员(尤其是高官)的保护伞等一系列问题。应纠正目前法律中对免职的各种模糊规定,明确免职的人事管理性质,取消"免职"作为问责官员的惩罚形式,统一规范我国官员问责的形式、内容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官员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运用变换方法来考察甲骨文句型的一次尝试。一、确认了甲骨文宾语前置的方式是“唯宾动”式;二、否定了“甲骨文的宾语可以自由前置”的流行看法;三、揭示了“唯宾动”式蜕变的途径:“唯宾动”+“宾是动”→“唯宾是动”。  相似文献   
9.
10.
《同文类解》是朝鲜王朝司译院编辑的一部汉—韩—满三语对译分类词汇书。通过对照该书的韩国语、满语对译来考释该书的汉译语词,发现该书大量汉译语词较好地反映清代乾隆年间"汉儿言语"的口语特点,部分语词还呈现出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质。少量语词是受编著者母语韩国语影响的不规范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