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火袄教。据敦煌吐鲁番文书,高昌城及附近乡镇分布有火袄教寺庙,其中一座名叫“丁谷寺”。丁谷寺供奉的是高昌火袄教神袄——丁谷天。吐鲁番著名佛教石窟——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也即《西州图经》所谓“丁谷窟”。1981年吐鲁番文管所在吐峪沟发现一个火袄教徒的墓地,长60、宽20米,在吐峪沟乡之南2公里处。今称“吐峪沟玛扎墓地”。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8,(5):97-103
西域历史文化浩如烟海.其宗教文化又是博大精深.作为西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开初是由远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演化而来的原始宗教占据统治地位,而外来宗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亚.后来又传入新疆.便与各土著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在近两千年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3.
付马  夏立栋 《西域研究》2023,(1):142-151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中部高台窟院遗址新出五件回鹘文文字资料提供了西州回鹘时期当地佛寺礼忏活动的具体信息。第54窟出写本残片可被比定为回鹘密教文献《上师赞》,文本体现了与已发现两种写本不同的特征,应为吐峪沟回鹘佛僧修习密教时诵习之稿本。第57窟出写本可比定为回鹘佛僧为礼拜北斗七星举行燃灯仪式之日历,反映了源出道教的北斗七星崇拜在融入汉传佛教后又被西州回鹘佛教徒继承,并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流行。第57窟和51窟出土的三件墨书回鹘文“题牌(签)”则是迄今少见的西州回鹘时期礼佛、修习用物,提供了回鹘供养人和佛僧在寺院进行礼拜修习仪式的文字、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李娜 《新疆社会科学》2011,(4):54-60,167
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了异质文化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因此而受到冲击与震荡。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当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进行更加科学、理性、长效的保护,既是旅游业也是当地居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陈意 《中国民族》2023,(5):70-71
在今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一条幽深僻静的山沟里,隐匿着一处规模较为宏大、结构布局完善的佛教遗址。它便是吐峪沟石窟,即古人所说丁谷窟(寺)。对此,敦煌文书《西州图经》残卷有所记载:“寺其(基)依山构,揆巘疏阶,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岩峦纷糺,丛薄阡眠,既切烟云,亦亏星月。上则危峰迢遰,下(则)轻溜潺湲。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徒居焉。”  相似文献   
6.
鄯善吐峪沟麻扎村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范婧婧 《西域研究》2005,(3):112-116
鄯善县吐峪沟麻扎村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民俗文化十分独特的地方。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主,从民居、经济生活、婚俗、服饰与饮食等方面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加以介绍和初步的分析,借以揭示新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南子 《中国民族》2014,(2):44-51
我的头上,身体上,落满了恢宏的土黄色。吐峪沟的清真寺、麻扎是土黄的,千佛洞、佛塔等遗迹是土黄的,无数古老民居的石阶、葡萄晾房是土黄的,就连火焰山南的树柏沟、二塘沟、斯尔克甫沟,还有鲁克沁绿洲的东南边缘的库木塔格沙漠都像是土黄的册页,漫卷在这火焰般的吐鲁番的绿州内部。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高昌盛行有一千余年,其著名的佛教石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现存最早,洞窟保存较多的石窟群。其精美的佛教壁画、佛教造像艺术,为研究高昌佛教文化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吐峪沟石窟壁画为中心,分析早期佛陀、菩萨、飞天造像的基本特征,探寻其影响的来源,以还原最真实的高昌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对研究河西及中原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