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产生论争。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阐释"的历史主义"情境还原论"的学术理路;其二,体现了主艺/主文、民间/文人学术立场之分野,"五四"后"民粹"价值立场的贯彻和变迁;其三,体现了有关音乐文学史的"大文学史"建构观;其四,"原点"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降"词源"问题争鸣中学术立场的逻辑和价值起点仍在主艺/主文、民间/文人之分野,可视为"唐词"论争的当代延续。其深层次的学术意义则在于:论争体现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音乐文学"与"词学"及与传统"乐府学"不同的基本学术观念。回顾、梳理"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论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对当下既回应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术思潮,又走出思维和方法论误区,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兴宝 《阴山学刊》2002,15(3):30-34
唐宋文人的夜生活丰富多彩,词写夜生活形成一种明显的创作倾向.由此托起的贵族文艺沙龙,充分展示了一代文学所特有的美,填补了宋诗极少涉足的领域,延伸了晚唐五代词的寿命,具有很重要的认识与审美价值.唐宋词作为一种"夜文学",与唐宋词人的艺术思维特点--夜思维的条件反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