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529篇
理论方法论   256篇
综合类   1635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相似文献   
2.
3.
高等院校中的历史学专业受到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路径相对偏窄,而属于基础教育类别的历史教师逐渐成为"师范类"历史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进而对广大"非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公共史学课程的设置成为突破高等院校历史学科建设瓶颈的有效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的逻辑关系,而且有利于拓宽历史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公共史学课程的建设要求高等院校重塑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以市场和公众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实践课程发展的政策要求,利用综合性院校的学科多样化优势,注重历史学与经济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加强以服务公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进化论思想与唯物史观同为近代中国影响广泛的思想。二者的传入时间接近,并且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随着进化论思想在现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唯物史观早期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也经历了重新的审视。文章从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事实出发,重新厘清两种思想的关系,并具体论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能否从广义上归结为一种进化论的思想,以及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是否经历了一个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是对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的扬弃和发展,将人的生存放在历史之上考察人及其实践活动,马克思具体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个人。这对于扬弃以往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和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见 《中华魂》2015,(3):62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学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通史,不仅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严谨而生动的语言,使之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创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开创了以记录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类别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廓清了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带历史规律性的重大关系问题.这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方式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文化指导思想的主导性与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政治建设领域中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部分人的利益、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些论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崭新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8.
9.
修彩波 《东方论坛》2002,8(1):26-30
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的传入与确立、具体的史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史学方法的更新三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非马克思主义史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他们所倡导的进化史观、客观的治史态度、广泛的史料范围和严谨的治史方法在奠定我国现代史学发展的新格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家借助历史范畴或概念整理 ,编排和解释历史事件。“现代性”概念是 2 0世纪历史编纂学的核心范畴 ,它指出了大多数国家 2 0世纪历史发展的目的。本文讨论了“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特征的内涵及其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