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定芳 《人文杂志》2005,(3):112-119
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人尤其是明遗民来说,不仅意味着民族政权的移易,而且象征着汉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中断之虞.作为明朝的孤臣孽子、汉文化的代言人,明遗民的漂泊人生因此而肇始."游",遂成为一种生存常态.只是在遗民那里,"游"的意味殊为繁复或为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或为凭吊仪式,或为悲情宣泄,或藉以阴结豪杰、图谋再造.  相似文献   
2.
就台湾地区选举结果,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月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增进台湾同胞利益福扯。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为了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上、文化上加紧对我国进行全面渗透.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全面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相似文献   
4.
刘斌 《兰州学刊》2007,(8):41-44
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有所抬头,美国、日本和印度是炮制和散播中国军事威胁的主要市场.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军事上没有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美国、日本、印度三国鼓吹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背后是他们妄图建立世界和地区霸权的图谋以及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开始武装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在前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的筑垒地域──地下军事要塞。这些精心修筑的攻防兼备型的军事要塞进可攻,退可守;对内可强化对满洲的统治,对外是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怒涛中,日本帝国主义终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7.
作为迄今唯一遭受核打击的二战战败国,日本处在美国核保护伞和日美安全同盟之下,虽有一直存在的拥核政治图谋和核技术研究进程,却没有核武器被制造出来的事实,处在核技术威慑的长期状态中。美国严控日本制造核武器的国际高压态势以及日本国内民众反核运动的不断发展,共同保证了日本的核技术威慑原则的长期性和安全性,也是日本和平核能利用的理性之路。日本从核技术威慑层面走向无核状态,是一段任重道远的政治进程。日本不必、不能也不会拥有核武器,对无核世界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制约人们继续追问"艺术是什么"的原因,梳理、评析了前人关于"艺术是什么"的解答,从本质研究"多解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的观点,并对这一新解的包容性、排它性和引导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