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早期儒学中孔孟等人对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和均平的要求,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醒目的.关注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实现社会正义的理论,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宸 《社会》2005,40(4):139-162
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是朱元璋在儒家“均平”思想指导下设立的以国家对百姓人身控制为基础的物资征调体制的一部分。然而这套制度反而扩大了不均,并且在现实中运转不畅。为此官员们积极展开改革。在改革中,市场介入下的财政白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升了资源的征调效率,同时将差役量化为货币价值,使“均平”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整。然而,财政白银化只是资源征调制度改革的手段之一,而非目的:首先,市场在被引入资源征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指令需求之下;其次,市场交换的发达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始终是在“均平”的观念下展开的。景德镇官窑改革过程反映了传统中国的社会变化是一种建立在长期博弈、妥协与磨合基础上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偶翻古籍,在《全唐文》二百二十六卷,看到了唐代名臣张说写的《钱本草》。全文200字左右,都在言钱,却言得那样巧妙,那样精辟,完全把钱当做药物在那里谈论着,言简意明,无需翻译,态度冷睿而平和,宛如一位老中医在给人就药治病。其文云:"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在评价儒家"均平"的经济思想主张时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均平"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儒家主张的"均平"是一种相对均平而非绝对均平.本文评介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的部分新成果,这些成果支持了儒家的论点,因此重新反思和评价儒家"均平"分配的经济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民本”经济思想及其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 ,因而也就比其它学派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以社会为重的基础上 ,主张“富民”和经济利益均平 ;同时又将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其伦理道德的范畴 ,提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儒家这种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因而也使其整体学说更具社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7.
农民具有的均平求富心态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我党采取国家帮助发展、大力宣传合作化的好处等措施,满足农民均平求富愿望,引导农民参与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大量农村剩余转化为工业资本积累,无法实现农民增收,最终促生新时期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同时期的生产经营体制只有体现、适应、满足农民均平求富心态,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才会成为农民的自觉选择,才会长久。  相似文献   
8.
柴荣 《江汉论坛》2007,1(4):136-141
中国古代立法与实践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典权制度,典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盛行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它既体现了中国以家为本位的传统伦理观念,同时典的存在是儒家"均平"思想的反映.典权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整体观的观念,具有和谐性价值,有其它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均平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平不是平均,它的本意是各得其分,从而使社会各方面都达至均衡。自古以来,不论是诸子百家的理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方法,还是农民起义的反抗口号,其中都有均平思想的具体体现。“均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特殊且重要的概念,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批判借鉴意义。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均平思想在理论建构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质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旨在缩小贫富者之间的差距并保持社会稳定。因此,无论统治者、思想家或者农民领袖如何高喊和标榜“均平”,都无法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法律史研究认为,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最基本的特征.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清代律例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颠覆律例本身的基本原则.清代名例律在更大程度上是法家思想的产物,它最主要的精神是罪罚有等和罚当其罪,是利益平衡原则的一种体现.在户、婚、田、债这些国家放任民众自理的领域中,契约原则是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均平乃至其它形式的利益平衡安排比血缘和阶级因素更为重要;而在刑律的贼盗、人命以及斗殴等重案规则之中,虽然儒家文化影响了某些犯罪概念和刑罚原则,但是,相对于报偿理念而言,血缘和阶级也不具有根本性意义.清代律例所体现的最基本的共有原则就是利益平衡,这一制度特征远非泛化的儒家文化所能涵盖.在此意义上,"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值得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