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殷墟晚期祭祖卜辞中,"口"(祊)字习作商王施祭的处所名.一套完整的祊祭卜辞在占卜程序上大致包括两个层面的占卜主题第一主题首先是选用祭牲品种(牢、牢又一牛、羊等)及数量,第二个主题是选择祭牲的毛色.枋祭卜辞的占卜日绝大多数是在先王日名的前一天.本文对枋祭卜辞的辞式和选牲占卜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并将6组枋祭甲骨进行了缀合.  相似文献   
2.
本从任何行为动作都需要一个离散的终点的认知要求出发,主要分析表事物离散的数量词,表地点离散的“在+处所”,直接离散行为动作的“了”等三种成分在认知原则控制下的表现,在统一解释与数量词等离散性成分相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的同时,讨论了“有界/无界”划分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在先秦晚期始出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稳步和持续的发展过程,至唐五代,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发展到稳定的阶段,从宋代开始,"坐"带处所宾语的能力呈下降的趋势。现代汉语中,"坐"直接带处所宾语这一用法的使用范围变得十分有限。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介词对处所论元的引导为"坐"带处所宾语提供了合适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4.
"死所"这个概念,不仅指人死时的空间处所,也包括人死时的时间选择,更涵括赴死的原则与精神信仰在内.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便生死大事,亦要自我来掌控.李贽的生死现主要是"无生死"之佛说:而李贽自杀的根本原因则是求"烈烈之名".  相似文献   
5.
表存在的“有”与“是”的分布条件及其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存在的"有"与"是"的分布决定于存在处所的周遍性种类及存在物的有定无定.一体性周遍处所只能用"是",叠加性周遍处所一般用"有";有定存在物一般用"是",无定存在物一般用"有";二者与"都"、"全"、"净"等全量成分的共现上也表现出差异.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由人类的两种不同认知机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出"在《史记》中是一个使用频率的位移动词。文章搜索出了"出"在《史记》中的用例并考察了"出"的句法环境,从"出"充当连动结构前项和后项的情况以及处所成分的配置方面对其句法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词性组合带处所宾语的情况,对这种结构内部动词性组合的结构类型、位移性语义特征,以及处所宾语的构成和语义类别等进行了分类考察,并通过语言运用实例的考察,发现双音节动词性组合带处所宾语多用于书面语且特别是报刊标题,这是语用对句法结构运用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处所词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说,它包括定域处所和非定域所处两大类,每一类中又有不同的小类。非定域处所词既是语义范畴又是语法范畴。前人有关现代汉语处所词的研究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表处所意义的方位短语中形式标记所粘附的词语的性质、从语义角度研究处所词语没有方所标记的原因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处所词语的一般情况的探讨有着新的意义。由此提出了"在、到、往、从、上"对处所短语的选择具有不平衡性以及筐式介词"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那”单独表处所的用例,这种语法现象不是沿着“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是与“这”、“那”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且古代汉语中就有指示代词单独表处所的传统。现代汉语中“这”、“那”单独表处所是其自身功能和“这里/那里”→“这儿/那儿”→“这/那”两种现象的合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包含介词短语的"用N"和"在……上/里"句的转换的考察,认识到有些名词本身就有兼为工具格和处所格的潜质,并探求到两句式的转换要受到名词的维度、工具名词自动性的强弱等条件的限制,最后得出了两句式在转换时的大致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