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87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6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51篇
理论方法论   348篇
综合类   1692篇
社会学   418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抗战后期的谨慎友善到朝鲜战争时的全面对抗,中共对美国的政策仅仅在5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彻底转变。由于美国始终坚持以“扶蒋”为核心的对华政策,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华特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共的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际,中共由于自身实力的相对有限、苏联对国民党地位的承认以及日本侵华军的存在,其政治目标相对有限,与美国的分歧并不严重。日本投降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2.
3.
冷战后,中国以亚太地区和联合国为中心,开展了积极的多边首脑外交。其具有力度不断加大、内容逐渐多元、外在制度完备、内在缺乏约束等特点。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则是中国开展多边首脑外交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4.
失衡的2004年日本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4年日本外交处于失衡状态 ,其具体表现有二 :第一 ,威胁观的变化较大 ,但在思想上有待走出重视美国有余、重视联合国和东亚地区不足的误区 ;第二 ,对美外交和对联合国外交的变化幅度较大且进展较快 ,但对东亚地区外交和对华外交的变化幅度则居中。至于对俄外交 ,其变化幅度和进展都不大。日本外交的失衡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 2 0 0 5年。  相似文献   
5.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企图通过这一政策,成为世界上的第三种力量,继续保持其大国地位,谋求其全球利益.单纯从理论上讲,三环外交的确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策略.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三环外交很快在现实中碰了壁,这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建国之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战略理论的提出实施,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外交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在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日益增强相互依存关系的背景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实行相互依存型发展外交战略是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通过多边对话、协调平衡和合作的途径,以发展求和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实行,有它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金薇:从你的解释来看,对《论语》里的某些话,是不是不忠于原典也可以有很好的解释?薛涌:哈哈,你是否还觉得我主张不忠实原典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关怀和时代的目的读《论语》。但是,解释《论语》就必须忠于原文。不想忠于原文你还读什么?有话自己说就行了?问题是,什么才叫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9.
10.
骆明的教育随笔表现了浓郁深厚的忧患意识及其独到的教育主张,笔触所及每每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他在认识上的感悟和看法,其借鉴和参考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