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27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3464篇
社会学   247篇
统计学   7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屏幕视角梳理影视人类学史,可以建构影视人类学1.0版、2.0版和3.0版的三分模型。最初的电子音像屏幕是电影院银幕,影视人类学作品是在那上面呈现的,这是学术史第一阶段,即影视人类学1.0版,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术史第二阶段,即影视人类学2.0版,始于70年代,从那时起,电视屏幕逐渐普及,并催生了专业影视人类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立足现在以展望未来,学术史第三阶段即影视人类学3.0版的特征,应该是手机屏幕作为成果呈现载体。影视人类学2.0版和3.0版之间,存在着一个基于电脑的DV阶段,从1995年持续至今。DV阶段可以视为阈限期,它既包含过去的因素,也包含未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3.
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话语传播已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者对医疗行业话语的新媒体体裁和话语传播关注不足,且缺乏从CGA视角对医疗科普话语的探究和思考。文章以72篇医院微信公众号科普推文为语料,在批评体裁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以下简称“CGA”)理论框架下,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多维度、多视角考察医学科普语篇的体裁话步结构和话语传播策略,旨在透视医疗行业实践和行业文化,以期为新媒体话语传播和医疗行业交际话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多模态视角研究了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发现,多模态元话语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话语的自然性与交际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及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身体研究在元理论层面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即建构主义和反建构主义,分别侧重于身体的象征意涵和感知意涵,即作为隐喻的身体和作为现象的身体。这种辩证认识论有助于审视传播研究如何进入和架构身体议题。一方面,传播学者将注意力投射在身体的主体性焦虑上,从媒介进化史和文化展演的角度出发,发掘了身体在场的技术语境和象征价值,这是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另一方面,在日益沉浸化和交互化的传播环境中,身体又被塑造为赛博格的新隐喻和超越话语的新物质实践,这分别是建构主义的延续和反建构主义感知的物质化转向。未来,传播学视域中的身体研究需要高度重视认识论问题,从学术现象讨论转向学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使用大量隐喻,"战争"隐喻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美即战争"与"爱即战争"。诗人以"战争"为始源域,结合"战争"这一人类活动的特点,通过"战争"概念来描写、构造"美"和"时间"以及两者中人与时间、人与人冲突与对立的关系,着重表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与抗争、过程惨烈,表现了要留住美的不易、得到爱的艰辛这一思想观点。在这一隐喻系统中,无论是始源域还是目标域,其内容都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中心,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隐喻的使用使诗歌在内容表达上更具连贯性,主题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0):71-77
正能量传播是以弘扬主旋律、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为目的的传播形态。在媒介融合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舆论生态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迁,这些变化也对正能量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此,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本文认为正能量传播可以从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联动多种媒体、利用交互性进行柔性传播,以及探索多模态的正能量报道形式三个方面改变传播策略,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战线上统一团结全社会。  相似文献   
8.
南方是美国地理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区域,总是与落后的种植业、内战的惨败、贵族的没落等意识联系在一起。面对以火车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现代性的渗透,以威廉·福克纳、托马斯·沃尔夫和弗兰纳里·奥康纳为代表的南方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态度,这种态度典型地体现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对旅行载体的选择上。留恋南方庄园生活的福克纳,总是试图用马匹和马车去抗拒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性;自幼随母亲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沃尔夫,喜欢火车的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南方传统的现代性疏离;被残缺的身体所束缚而且笃信天主教的奥康纳,对汽车怀着赞同与否定的暧昧心情,汽车在她的笔下既是运动的便捷载体,又可能成为宗教信仰失却下的暴力犯罪工具。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的复兴是宗教在社会和心理上的再起源问题,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动用象征隐喻重新塑造传统。甘肃盐神信仰的复兴表明,这种再起源与过去传统所浓缩而成的隐喻及具有多义性的象征化仪式展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选择德语中14个表征空间性状的形容词,探究其时间映射特质。研究发现:长/短、大/小、远/近、高、深可表征时间,其余则无法表征时间。具体特质如下:存在“一维>二维>三维”映射维度等级;存在“长短>远近>高深/大小”映射宽幅等级;正向形容词比负向更易表征时间。这种映射特质主要与时空相似性、认知思维及隐喻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