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界对"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的理解千差万别,这既有词语训释上的原因,也源于理论认知方面的差异。经由辩证诸种注释歧义,并结合《天论》篇政治哲学的文本性质,可以看到此句所蕴含的理论问题:其一,荀子区分了"天"(自然之天)与"道"(礼义之道),并分立了二者在达致合理的政治秩序上的价值。其二,就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秩序的达致需要政治角色履行相应的政治职能。荀子所理解的"官人"与"圣人"在政治职能上有本质差异,一者在"守天"(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另一在"守道"(持守、遵循礼义之道)。辨明"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一句的意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天论》篇的理论主旨与义理脉络。在《天论》篇中,"自为(圣人)守道"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根本前提。在荀子看来,只有"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天"只是治理天下的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哲学大师荀子在《天论》篇中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实现"与天地参"要"制天命而用之",在顺天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天。  相似文献   
3.
近三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工业革命引起了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近代文明时期。在短短的三百多年里,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超过了人类前此三千年物质文明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战国晚期诸子关注政治权力的运用,从理论上探讨国家统治的模式。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命题,认为社会秩序独立于自然秩序,但又离不开自然秩序。在这个基础上,荀子的"礼义"秩序确立了君主支配社会的地位,并把这种君主权力道德化。  相似文献   
5.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吸收各家各派的同时,继承了孔孟关于荣辱观念的根本理路,对当时的社会治乱、人心世风进行了深入的洞察,对当时的天人关系、天人之分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他从人性的先天不足入手,于先王之道的根本精神处找出路,从而构建出了自己的荣辱观念。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天人关系现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此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相似文献   
7.
从荀子生态理念的基点着手,提出其生态理念的哲学命题,进而阐明了其生态理念的社会构图,最后落脚于荀子生态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涅 《东岳论丛》2000,21(2):110-114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自西周以来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 ,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自本世纪初以来 ,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定胜天”口号的走红 ,固有其特定的原因或某种意义上的现实作用 ,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其就是正确的。事实上 ,“人定胜天”思想是神话思维和现代政治激情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也为害不浅。学术界人士所以误读 ,除了附庸政治的原因外 ,还在于没有辨清“天”、“胜”等概念的涵义。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辞书 (包括最为权威的各种新老版本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辞典》等 )关于这一辞条的引证均系误读曲解 ,就是明证。现在 ,这一错误仍未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9.
荀子将天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作为本源和动力之天;一是指已经形成的有形之天。正是在两重天之前提下,实现了荀子的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然而,由于荀子只关注已发之天,也即习之天,因此就把习当作性。由于拒绝了本然未发之天,荀子就不可能从天的角度来修正习之天,他只能求助于人心。他以人心礼义之善来纠正性之恶,然而其礼义之善并没有宇宙之根据,其既可以成为儒家礼制,也可以成为法家专制。通过荀子天论与阳明天论的对比,以及由此揭示出来的荀子天学的价值和局限,我们终将看到,荀学依然是儒家圣学之一脉。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仁爱精神和学说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为一般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限制"感到困惑,一个是儒家的"仁爱"同"孝"和"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爱有差等"的差异意识,它不像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那么普遍和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