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如熏习”概念出现于《大乘起信论》,在近代唯识学复兴运动中,围绕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王恩洋与太虚法师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性宗”“相宗”之争在近代的延续,彰显了双方对于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的不同立场。太虚的“真如熏习”观体现了圆融开放的佛教观,对我们思考中国佛教的思想特质和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大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 《领导文萃》2009,(9):126-130
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和平必须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3.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缊”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我”与宇宙本体的关系,间接架构起“我”对宇宙成员的道德关怀.张载肯定《中庸》由理性认知而致道德觉解的修养进路,并提出“大其心”的生态修养方法,即人的精神追求应印合宇宙生养万物的生态德性.  相似文献   
5.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将天人合一规约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当代社会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紧张而提出的、旨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哲学话语。将天人合一简单地规约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术界表现出怀疑论、独断论的倾向。王船山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提出了太和乃万物和谐之始,太和絪緼以致万物之和,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在于天命之和。从本体论层面来说,人世间本应该是和谐的,但人由于智能之"巧"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之,船山提出以仁爱精神礼待自然,方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船山消解了传统关于天人合一规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独断论、怀疑论论断,从哲学层面解答了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药局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东汉的尝药监、曹魏和西晋的尚药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北魏太和新官制在门下省创设了尚药局,这是一个专门为皇帝提供医疗服务的机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革官制时,将尚药局划归新设立的殿内省,最终完成了皇家医疗事务与国家医疗事务分离的过程。尚药局的创设是北魏后期进行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分离的趋势,同时也是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和"是王船山和合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宇宙万物"和"的实现,其形上学基础为"太和","太和"之气乃是构成宇宙之质料因;"天命"乃是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天人相绍,为宇宙万物得以"和"创造了条件。人在宇宙中的主宰地位,决定了人能"继天立极","继"使人之性情之德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太虚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心理学”之间作出了深入的比较,并依据其佛学素养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舛误”、“浅狭”之处给予了破斥和揭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太虚的研究表明,在佛教文化与现代心理学之间可以存在某种互补关系;而且,太虚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的心理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