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明代教化派戏曲美学的时代印纹,以“和”为审美理想对儒家美学的嗣承和变异,教化派戏曲美学撮要。  相似文献   
2.
看到2015年"九三"盛大阅兵,十三亿中华儿女为之振奋。我们在经历"九三"阅兵的振奋之余,还应该有冷静的辩证思考,应该在太平盛世中增强忧患意识。这种忧患可以概括为八大内忧外患,其中包括: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三大外患;官员腐败、分配不公、道德滑坡、应试教育、生态恶化五大内忧。同时,中华民族能够自强不息,消除一切内忧外患,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实现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3.
吕家慧 《学术研究》2023,(3):162-168
“颂”与盛世叙事传统密切相关。在现代的文学观念中,颂作为一种古代文体不属于文学文体,其内容被认为是装点政治、缺乏情志之作,故被摈弃于文学史范围之外,不受研究者重视。但在古代的盛世叙事传统中,颂不仅是歌颂盛世的文体,颂声的出现本身即被视为盛世的表征,成为盛世叙事的对象,同时又是盛世叙事的媒介与形式。在盛世叙事中,颂的文体功能是颂美盛德并将其成功告于神明,由此关乎天人秩序。在古代的文体秩序中,颂处于极高的位置,是一种神圣文体。颂作为古代盛世叙事的核心文体,其意义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政治的、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杨善群 《社会科学》2005,(6):104-110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本文细致阐述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指出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不过"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经出现种种衰乱迹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断、刑罚不慎等;而非史家历来所说,是自后来昭王开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时期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