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41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192篇
管理学   2805篇
劳动科学   210篇
民族学   415篇
人才学   644篇
人口学   270篇
丛书文集   6646篇
理论方法论   1512篇
综合类   17096篇
社会学   3323篇
统计学   265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80篇
  2022年   351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743篇
  2019年   501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501篇
  2016年   629篇
  2015年   992篇
  2014年   2011篇
  2013年   1710篇
  2012年   1930篇
  2011年   2350篇
  2010年   2436篇
  2009年   2420篇
  2008年   2931篇
  2007年   2141篇
  2006年   1922篇
  2005年   1839篇
  2004年   1565篇
  2003年   1249篇
  2002年   1058篇
  2001年   883篇
  2000年   754篇
  1999年   358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化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大学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正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3.
卿伟 《生存》2020,(9):0033-0034
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已经实现初中三个年级全面覆盖。新版教材出现了很多亮点,名著阅读就是其中之一。名著阅读提倡以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因此,语文课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的途径与方法。而微写作正是提升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 从三个方面,结合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探究“以微写作促进名著整本书阅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在推动人类社会智能化变革的同时,其不确定性(自动性)所衍生的侵害人类法益的刑事风险是亟待认真对待的"真问题",绝非凭空臆造、危言耸听的"伪问题".对人工智能体被滥用于实施犯罪的刑事风险,应根据现有刑事归责原理,按照具体行为方式以及主观罪过形式,分别追究人工智能体背后的算法设计者、产品制造者与使用者(管理者)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对人工智能体脱离人类控制侵害法益的刑事风险,赋予人工智能体以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肯定论归责方案,存在持论依据及论证路径方面的诸多误区.以刑罚规制人工智能体刑事风险缺乏适宜性,应当借鉴"科技社会防卫论",通过建构保安处分机制,由司法机关在参考专业技术意见的基础上,对严重侵害人类利益的人工智能体适用以技术性危险消除措施为内容的对物保安处分,回避以刑罚规制人工智能体刑事风险必须具备可非难性的局限,进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留必要的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5.
6.
乙福青 《生存》2020,(5):0094-0094
现如今,阅读型“微写作”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考语文卷中。但是,微写作是新兴的高考题型,很多一线教师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控好。由于当前微写作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探索中,因此,笔者立足于教学实践案例和此前研究基础之上,加以剖析和研究,从实际出发,谋求高中语文阅读型微写作的高效教学模式,给一线教师开展微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教育安全问题日渐彰显其价值和紧迫性,随着教育安全研究主体的拓展,需要突破原有研究视角的束缚;随着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丰富,呼唤构建教育安全研究的多维视角。为此,我们提出教育安全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视角,宏观研究视角可以从教育安全与全球化、区域或国家发展的关系来考察;中观研究视角将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考察,主要考虑教育安全主体的拓展和教育安全多维研究视角的建立;微观研究视角从教育自身出发,考察教育自身及其内部要素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安全的元研究、教育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和边境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通行解读,不仅与作者牛汉的诗学理念相悖,也很难说清楚《悼念一棵枫树》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将牛汉的"悼念"行为放置在现代人与大自然互为主客体的敌对性关系结构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可揭开牛汉"悼念一棵枫树"的现代性内涵。作为客体的大自然和枫树,实际上是以死亡的特殊方式唤醒了诗人,使诗人从单一可控的主体复活为自由生动的生命个体,因此,《悼念一棵枫树》表达的是一个被拯救了的生命向自己的拯救者发出的致敬和感谢。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