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和妇女问题的大量出现,一大批学者和妇女实际工作者开始了妇女学研究领域的拓荒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妇女学在与国际交流和注重本土探索的实践中,各种学术观点纷呈,妇女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批判性、开放性、跨学科特点的新兴学科,正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走向成熟。李小江是我国妇女学学科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她在妇女研究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拓荒工作,在理论探索的同时,从事学科建设,组织课题研究,普及女性知识教育,建立相关的学术机构,集结科研队伍,主办学术会议等,成就卓越。她的《夏娃的探索》、《性沟》、《女人: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女性审美意识探微》、《女人的出路》、《走向女人》、《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编"妇女研究丛书"、"性别与中国"、"二十世纪妇女口述史丛书"、"性别研究丛书",并创建妇女博物馆。李小江在妇女学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改革开放初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的《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首次质疑中国妇女解放道路,对"男女都一样"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挑战,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李小江的这一观点在学界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近日,杭州出版社出版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高华研究员和中国妇女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童芍素教授联合主编,《浙江学刊》主编徐吉军研究员策划的《中国妇女通史》一书。此书以时代为序,分为10卷,约500万字,并配有上千幅精美而珍贵罕见的历史和文物考古图片,与学术论述相得益彰。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国  相似文献   
3.
妇女学与妇女成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妇女成才是妇女学的历史使命 妇女成才问题既是妇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又是妇女学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是妇女学的第一使命、基本使命,但也是低层次的、最起码的使命;妇女成才则是妇女学的高层次的使命,是终极目的。 “解放——参与——成才”是妇女的三部曲,也是妇女学提出的理论模式。妇女解放的过程就是妇女成才的过程。妇女要在解放的道路上成长、成才。不解放便不能成才,不成才也难以解放。成才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视角反思本土妇女学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开始引起重视,本土妇女学学科化进程也随之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妇女学的学科化现状,考察本土妇女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探讨妇女学学科的命运,以进一步探究本土妇女学在学科化过程中知识生产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以及妇女知识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政 《中国学术》2004,5(1):257-280
当代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上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30多年里,女权主义学术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交融,成为对传统知识体系批判、解构和创建新知识的前沿阵地。女权主义学术内涵极其丰富,并涉及到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包含着产生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以及它们在跨学科流动中的交融和变化。本文将概述学术规模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规模的讨论将集中在妇女学在全球的发展上。而以笔者有限的学术背景,实难以对女权主义学术浩瀚的内容做即使是粗略的综述。故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以来,国内妇女学走过以妇女问题和性别议题为对象的研究为主的妇女学,到本世纪以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高校内的课程发展与组织体制的机制化探索的学科化推动的历程。同时对30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妇女学推动者(集体或个人)在学理、概念和推进策略、方法上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力图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妇女学的未来走向——通向学术女性主义与行动女性主义的联手推动中国社会的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对于北美妇女学专业总体特征的概述。妇女学专业发源于60年代末的女权主义运动并在北美的大多数大学中得到发展,目前已达到上百个。除了具有传统的高教专业的特点之外,这些多学科交叉性的专业以其勇于揭示和论证妇女在各个知识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的贡献,置疑既定的知识体系,呼吁女性的平等权力和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而独具特点。赋予这些专业以生命活力的种种思考反映着女权运动的各种倾向。寻求性别平等、视性别为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别,根据这种差异性,女性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它的融入将促进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80年代诞生的“妇女学”标志妇女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和创办研究机构,其女性视角的妇女理论受到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可以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妇女学教学和研究必将以自身的价值而更昭著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