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通俗小说的作者习惯于追求"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因此他们会频繁地将纳这一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同时又能够引起激烈矛盾的婚俗写入小说。小说中所常见的"怨气丑声"的故事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这类故事的矛头所指,不是纵欲的"",而是那些广蓄姬的男性,纳由此成为了男性好色的一个标签。而更为重要的情节模式则是"一破家":原本安然无事、风平浪静的家庭由于"纳"而掀起狂风巨浪,整个家庭因此而陷入倾覆毁灭的危机中。纳既是整段故事的起点,也往往被视为引发危机的源头。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小说作者在叙事中对于"纳"的依赖。纳不仅作为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而被寄予某种想象,更有助于故事的叙述:缓解人物在婚姻道德上的困惑,并解决风流与阴骘无法并存的难题,使得小说的叙事能够不偏不倚地驶向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中多有涉及违法处,如庶民的违法娶。在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希望国家立法限制娶,却不知随意娶实已违法,也不知明代已有与其方案极其接近的法律。这段描写,究竟是作者不知道明朝制度所致,还是别有创作目的在焉,值得仔细探讨。由于清乾隆五年删定律例时,删除了明律中有关娶限制之款,而《儒林外史》作者明显很熟悉法律,于是作者之知不知明代相关规定,不仅关系到第三十四回中相关叙述的创作年代问题,还涉及作者是否为吴敬梓、原书形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代作家陶贞怀在其创作的《天雨花》中塑造了大量婢形象。对这些婢作者始终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一方面对她们违背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大肆批判,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她们所经历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对待这些婢的矛盾态度,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种是阶级立场使然,作者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无法感同身受;另一种解读是通过对婢深重灾难的客观直白描写,以期引起社会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北朝时期,在异民族和异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的地位与命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孝文帝迁都前,似婢妓,地位卑贱;孝文帝迁都后,的地位复常,并能够与夫、妻抗礼。出现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妻之礼在北朝的废阙与恢复。孝文帝迁都前,妻之礼废阙,庶子类于佣奴,使扩增子嗣的功能变得微乎其微,遂沦落到几乎与婢妓无异的境地;孝文帝迁都后,推行礼制改革,太和十九年(495)重新确立聘娶为妻,否则为的原则,这使传统的妻礼制得以重新确立,但传统的妻礼俗却一时难以回归。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一夫一妻多制.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法律制度取消制.而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在立法上虽确立男女平等原则,而法律条文对制并无禁止性规定.在司法裁判上,虽对""的利益多有救济,然终无法根除""之风在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7.
(子)(次虫)壶铭文系战国中山王储盗为其去世不久的先王(罾)作的一篇悼词,经十数位古文字学者艰苦努力,这篇铭文的意思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本文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相关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新释“百每”为“博谋”、“竹周”为“笃赒”、“訢詻”为“龈腭”、“氏民”为“謫民”等.侧重揭示铭文与传世文献在遣词造句上的联系,通过对读不难发现,这支在中原地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族当时已深深认同并接受华夏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间多有"徐文长故事"流传,但关于徐渭与云南之真实关系率多失察.据<徐渭集>中本证和云南地方志相关记载,考渭之生母和嫡母皆为云南江川苗有文、有秋兄弟之女,她们或以媵方式合嫁渭父.诸多徐渭研究者称其嫡母曾将其生母"改嫁"他人之说,实属无据.考渭之交游亦多有宦滇人士.故徐渭一生,多有涉及云南之重要言论,其著作文章亦多具"云南情结".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9.
以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献中与""相关的社会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的一些别称作了释读,其次分析了""的身世来源、纳娶方式与缘由,再次从探讨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展现这一婚姻关系补充群体存在的常态,并借此摈弃人们对古代""之生活状态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形象,即贾政之赵姨娘,严监生之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形象、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侍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赵姨娘有儿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赵氏没有了儿子,她的命运却急转直下。赵姨娘和赵氏的命运可谓殊途同归。有儿子,并不能改善作为的地位,没有了儿子,作为的身份却牢不可破。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礼教左右人生,比较两个姓赵的姨娘的生命归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