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印象中,唐代妇女的地位提高了,但从唐代婢女“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看,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其妇女地位不可能提高。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此当源于她们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婢女瑞兰     
从我记事起,瑞兰已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她体魄壮硕,说话粗声粗气有如男子。平时言语不多。更少笑容。只见她终日埋头在后花园里,搬动花盆,打扫落叶,提水浇花。剪除杂草,实际上顶一个男工花匠。早中晚还得伺候我祖父饮食起居。晚问坐进祖父铜床内侧,盘腿替祖父捶身,直至主人人睡,她才回到隔壁房间休息。半夜不时还得起床侍奉茶水。依我记忆,她是我家最劳碌也最寡欢的人。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塑造了众多婢女形象,根据她们的言行及与主人的关系可分为谄媚型、乖巧型、不识时务型、为虎作伥型、有限抗争型等。她们的性格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自身社会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主人的依附性、封建文化的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等。此外,婢女形象在小说中还有着较为重要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4.
作为地位低下的女性贱民群体,明代婢女的婚姻呈现出迥异于其他阶层的特殊性,表现为婢女婚姻权利法律文本的空洞、婢女婚姻实现中的主家利益取向和婢女择婚对象的相对宽泛。这些特殊性既反映了传统社会固有的法律精神及运行特点,也与有明一朝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联,特别是前二者是中国古代法律讲究尊贵有序、良贱有别以及国家法律规范与社会具体实践之间存在弹性的集中而直接的体现;而明代婢女择婚对象的相对宽泛则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等级秩序松动和良贱界限趋于模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南京师大音乐学院女生停课陪舞事件”引起社会哗然,也引出了很多尖锐的话题:大学不是官场的婢女、社会上的恶劣风气侵入神圣校园、权力越界、变相性贿赂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但我认为还有更多问题有待思考和揭示。说大学现已成为了官场的婢女,似乎大学本身是受欺压的。但是,如果我们追问真正蒙羞的婢女是谁、这婢女是怎样炼成的,事情就远远超出了大学官员的媚上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6.
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 ,唐人小说第一次把婢女作为一类人物来进行描写 ,婢女卑屈低贱的生活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宫婢、私婢作为小说人物开始具有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人物形象较为生动、饱满。但是 ,由于唐人仍以高高在上的主人的眼光去看待婢女 ,仍以男性中心的赏玩态度去描写婢女 ,因此唐人小说中的婢女表现了男权中心的理想愿望 ,个别情节显得有悖常理  相似文献   
8.
频闻 《领导文萃》2009,(19):1-1
学术是什么?是小姐还是婢女?这对当下许多学界或傍学界的人来说,还真是个经常面对而又羞于面对的问题。它不单涉及理解与认知问题,更是态度问题。视学术如小姐,呵护左右、恭侍有加而不怠、而无怨,那是真学人态度。  相似文献   
9.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女现象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身份等级社会中,国家关于婢女的政策与法规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从缓和阶级矛盾为着眼点,立足于扩大国家名义下的劳动力数量,采取坚决推行抑制婢女数量与重申婢女贱民地位的强硬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明后世诸帝对婢女政策与法规都做了程度不同的变通,表现为从严禁走向怀柔,由强制转为疏导。这一变化背后具有多重深层的社会内涵:一方面是社会上婢女数量的逆向增长,蓄婢阶层的渐趋广泛以及对蓄婢特权的普遍僭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婢女政策与法规在文本与实践层面之间存在的距离与差异。明代婢女政策与法规的演进特征不仅体现了明代国家处理具体社会秩序方式上的弹性,也表明国家政策与社会实际之间的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