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赵毓龙  胡胜 《求是学刊》2014,41(6):142-147
在"西游"演化史上,"鬼子母"与"西游"故事的牵缠一直没有终止过,然而因其未被百回本《西游记》整合、吸纳,这一故事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从唐代佛典到宋元队戏、南戏、杂剧,以至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都清晰可见其向"西游"故事聚合的轨迹。该故事与"西游"故事的两度聚合,第一次发生在唐五代,以"斋僧"为标签,第二次发生在宋元,以"揭钵"为标签,这与鬼子母形象于当时民间的存在形态是相适应的。而在第二次聚合中,它又与铁扇公主故事发生扭结、重叠。鬼子母这一形象的衍变,是我们考察原生"西游"故事向故事主干及彼此间聚合活动时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形影不离     
《女人世界》2006,(9):48-48
鹅蛋脸型适合戴红宝石荡环和稍细的粗套链或子母链,给人一种文静丰富,成熟柔和的感觉。短发者宜选择耳钉和马鞭链、二锉链和方丝链等。  相似文献   
3.
《国语·周语》中有周景王“铸大钱”的记载,学者多将其中的“子母相权”理解为大钱、小钱并行,只有个别学者怀疑其可靠性。根据出土钱币实物以及古钱学研究的结果来看,春秋晚期周景王铸造的“大钱”应当是平肩空首布币,当时的布币并不存在大、小二等制,这种呈等制的钱币直到战国早期才出现。因此,本文认为,周景王“铸大钱”虽属实,但“子母相权”的相关内容出于春秋晚期的单旗之口却与史实不符,这段文字不排除后人修饰或伪托的可能性,增饰的时间极有可能就在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5.
大庆炼化公司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以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为统领,努力打造以“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为子文化特色的“三相”文化。在构建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子文化与母文化的关系,妥善把握好一致性、非重复、特色化、清晰化、具体化、实践性等六项原则。  相似文献   
6.
子母作为佛教护法神之一,拥有独立的神格与宗教功能,以"爱子"、"护子"的形象特征频繁出现于佛教典籍中,"鬼母揭钵"的佛教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宗教文艺创作的母题之一。同时,随着隋唐时期密教兴起,鬼子母逐渐出现于普通文学作品之中,相较于佛经,其形象更为多元化,甚至有部分内容与传统佛经记载截然不同。通过对鬼子母相关文献材料的系统性梳理与归纳,论证其形象在佛教典籍所展现的固定不变的母性与神性,又在文学作品中逐步发展产生出的情色、暴力等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子母崇拜起源于印度,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鬼子母信仰与中国民间繁衍子嗣的求子心理相结合,并在宋代逐步被送子观音所取代。从其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讲,鬼子母的主流形象是一个不断本土化的过程,直到宋代以后基本定型为汉化的贵妇人形象,这点在壁画、石窟造像及卷轴画中均有实物资料验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郑樵的“文字有间”、“书画同出”、“子母相生”、“建类主声”以及“有义之假借”等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不尽合汉字事实,“书画同出”掩盖了“书”“画”的根本区别,“子母相生”“建类主声”是自相矛盾之说,“有文之假借”导致六书假借的混乱或取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