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谈职业精神——战国是个竞争的时代,各大诸侯国提供了许多具有竞争色彩的岗位,只要做得出色,匹夫也可以当将军卿相,诸如苏秦、张仪,再如吴起、孙膑.岗位主要是为这些能开疆拓土、纵横诸国的人士准备的,而孟子这类讲究仁义的学者型人物,在各国间不是很受待见,职场有较大的局限性.那么,这类看上去不那么着急用的人才,是怎样看待职场的呢?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的话语是用于先秦兵家的学术环境.这就决定了它基本的话语模式和语用习惯.其概念的展示采用集中定义的方式,形成了所谓"概念群",使我们可以从语义场的分析中得到准确认知.意象的运用也相对集中,形成了特有的意象系统和修辞场,生动地传达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孙子兵法>的理论创新也深刻反映在文本形式上.孙子开创了科学论文的标准范式,13篇具有前后一致的整体规划.全篇按道法术分呈的不同层面和两元对举的形式进行安排,形成了奇正相生的对称式格局,而每篇中叉箴言警句层出不穷,成为一种独有的结构占住.这些文本特点也都反映在话语习惯、意象系统和修辞特点上,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述,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元典.  相似文献   
3.
《孙子》的本文与注释历来有很多歧异。笔者比较了多种版本,搜寻恰当的训诂作了校注。这里摘出其中十则,都与旧校注不同,以示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前国民党政府企图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倒行逆施,失去民心;解放战争爆发后节节败退;前线指挥官之间不能适应我军的作战方法;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持解放军。文章从《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原则分析我军取得胜利的主客观原因,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巩本栋 《文史哲》2007,(1):95-10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7.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 ",<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 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 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 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8.
骆爽 《社区》2002,(10):23-23
自从英国人达尔文天才般地发现了“适者生存”的科学定理之后,100多年后,有中国人无名氏鬼才般地发现了“是者生存”的幽默定理。达尔文先生的“适者生存”讲的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原理,中国这位幽默鬼才发现的是办公室兵法第一章——“是者生存”。这个兵法还有一个版本:“定律  相似文献   
9.
10.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