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仰湘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81-203+208
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氏“古文本/今文说”的组合模式,从今古文经本、经说的组配入手,分析汉代七经传承情状,观察两汉经学进程,豁然发现汉代经学并非今古文分立互争的两极化世界,而是今古文交错共存的多样化生态。《易》孟氏今古文真相一旦大白,汉代经学今古文纠纷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近代,孟氏商业家族名扬海右,富甲一方。作为亚圣孟子后裔,孟氏经营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既蕴涵着“和合”、“中道”传统儒商意识,又凸现出连锁经营、股份经营的现代理念。诚然,他们的经营管理思想还有历史局限性,其人格结构及内在心态中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商务规范中也融进了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彩,这些都是当时新旧社会力量渗透融合、氤氲化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张富春 《中州学刊》2007,(2):201-203
《三谢诗》由宋人唐庚辑《文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人之诗而成。经与奎章阁本、尤刻本《文选》对校,我们可以发现宋嘉泰本《三谢诗》辑自刊于仁宗天圣四年(1026)的平昌孟氏五臣本《文选》,而非六家(臣)本《文选》。宋嘉泰本《三谢诗》具有很高的文选学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昌孟氏本的节选本,而平昌孟氏本则直接《文选》的最早刊本——五代后蜀毋昭裔本《文选》。  相似文献   
4.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5.
桑耀华 《学术探索》2014,(10):90-96
滇民族,古滇国的建立者,靡莫之属中最大的一个集团,汉武帝封其首领为滇王.但滇国归附汉王朝后,史书中就不再见到“滇”“靡莫”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云南考古工作者发掘滇王墓葬群,出土了“滇王金印”及许多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展现出“滇”是一个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古王国.但考古文化与后来居住滇池区域民族的文化不相衔接,于是滇人是什么民族?到哪里去了?虽然出版了许多研究论著,但学术界仍觉得是个谜.本文提出:滇国的建立者是孟高棉族群中的孟人,他们消失在“蜀国”、在“交趾”古战场,并与云南建宁霍氏部曲“同归于尽”,其他则融合于(灾)民族中.  相似文献   
6.
7.
关于宋高宗赵构"朕最爱元祐"一语,应该放到南宋初年政权重建的过程及具体政治情景中去理解。南宋政权重建的最初历程是两次政权转移:一是从张邦昌至孟太后,二是从孟太后至赵构。在这一历程中,孟太后是转移之枢纽,赵构称帝最主要、最实质的合法性基础即来自孟氏的迎立。但是,孟氏废后的身份却影响了这一基础,而孟氏的命运又系于朝廷对元祐政治的评价;因此,赵构在绍兴重修神宗、哲宗《实录》的场合中提出"最爱元祐",主要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总之,赵构之"最爱元祐"一语,主要不是北宋晚期所谓"新旧之争"的继续,而是政权重建这一全新历史任务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章丘旧军孟氏商业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誉满齐鲁的豪门望族.其所经营的"祥"字号从清康熙年间兴盛到解放前夕,历时近三百年,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由它独特的经营思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这些特有的条件使得这个家族式的企业能在连年战乱中,历经近三个世纪而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