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1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讨南末期的军政危机,通过深入梳理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方法,认为:就南末年的大背景而言,景定年间贾似道所推行的"打算法"是挽救南中央财政危机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措施,反映了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关系,更深层则是南的驭将政策和制度模式.南末 期军制的变化使得军权下移,而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上的矛盾则进一步加剧,二者的尖锐对立导致刘整叛.  相似文献   
2.
王运宝 《决策》2005,(4):24-25
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能否因此而走出,目前的困境?下一步乡镇改革的走向是什么?一时间,“乡镇何去何从”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往的焦点问题。为此,本刊特邀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亚平教授、华中帅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研究员,就农业税全免之后的乡镇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3.
马卫东 《殷都学刊》2008,29(4):39-43
春秋时期,郑、、卫三国基本上是因循旧制,任用公族执政。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三国的世族政治亦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郑国世族形成较晚,“七穆”兴起后,郑国形成了卿大夫执政制,诸卿互相制衡、联合执政,使郑国国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国政治的特点是君权较强,政权下移较缓,君权在与卿权的斗争中稍占上风。直至春秋末期,国政权才完全落入“戴氏”的手中。卫国在春秋早期社会矛盾的焦点是公室内部争夺君位的斗争。春秋中叶,卫国的世族势力壮大,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春秋晚期,卫国君位争夺与君卿斗争互相交织,内乱频仍。南氏乘机崛起,并在战国时夺取了政权。尽管春秋时期郑、、卫的政治各具特色,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即经过公室与世族、世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列国最终均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4.
张琼  曾建生 《学术交流》2007,(4):178-181
乾嘉时期的岭南诗人黎简,对道咸年间的诗派产生过不为众人知晓的影响。黎简在创作实践上宗法诗,其有关创作主张又与诗派理论的基本精神近似,这就是他间接影响诗派的前提。他通过自身与江浙诗人之间的交叉作用,最终使这种影响成为现实。他上承秀水派的钱载、下启其后贤钱仪吉等。通过这种流派的承传,黎简与诗派之间的关联得以发生与凸现,因此,黎简在这一诗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这种穿针引线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的体认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赵普是赵王朝的第一位宰相,曾帮助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整军治国,指陈方略,立下汗马功劳。“陈桥兵变”让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大皇帝,作为赵匡胤的掌书记官(秘书长),赵普是这一事件的主谋。他策划周密,不露痕迹,使得原本定然血肉横飞、人头落地的一场兵变,演成了和平禅让的一幕。这不能不称道他高超的政治才能。赵匡胤视赵普为左右手,朝中无论大小事都要问过他。赵匡胤南征北战,伐西蜀、灭南汉、平江南、收吴越,战功赫赫。而这一系列胜利与赵普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为了巩固赵政权,赵普替太祖制定了…  相似文献   
6.
由得位的皇帝出面,为因政变致死的皇位合法继承者彻底平反昭雪,或做出必要的政治道歉,还是有利于化解朝野怨气与社会矛盾的。可惜,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代统治者恰恰缺乏这种政治传统、责任感和勇气。  相似文献   
7.
郑旭  崔靖芳 《21世纪》2013,(12):38-42
49.18亩土地,1102名原告,14宗行政诉讼案。 如果不是那场备受关注的“民告官”官司,家滩村——这座位于兰州城北、黄河岸边的普通城中村,或许并不为外界知晓,村民们也本该安静地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繁荣与喧嚣。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团结的发展在经历了隋唐的第二次大整合之后,在辽西夏金元时又进入第二次大冲突时期。  相似文献   
9.
"汉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论聊斋诗     
康熙诗坛,王渔洋一度提倡诗,形成了"诗热",从而发生了"宗唐"与"宗"的激烈论证。在这种背景下,聊斋诗受诗的影响更大,带有诗艺术色彩的"真"是蒲松龄的诗学思想。在诗的影响及诗学思想的指引下,聊斋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表现在写作手法上讲求"以文为诗"、善用典故;情感抒发上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诠释了对"真"的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立足于诗歌体裁与题材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种艺术风貌与王渔洋所提出的"神韵说"截然不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