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庭筠游历佛寺,广结佛缘,与宗密禅师瓜葛颇深,明显受到了主张“直指知见”的荷泽宗禅思想的影响。文人对宗教思想的诠释是自由的。温庭筠还广泛接受了《庄子》、《涅槃经》和洪州宗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坐禅,重视直心自得的体证,认为人在世俗生活中就可能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使他的禅思想向“自然适意”的方向发展。但是,温庭筠执著于“诸行无常”的“生灭法”,始终无法臻于“寂灭为乐”的禅理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2.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3.
禅学的发展兴盛是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黄檗禅学作为晚唐由洪州宗向临济宗转化的一座津梁,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对黄檗禅学与身为国宰的裴休及皇帝李忱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剖析,并由此对冉云华先生推崇宗密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利文 《船山学刊》2023,(6):91-103
“华严禅”首先表现为由宗密开创的一种以“深必该浅、浅不至深”的方式融摄佛教相宗、空宗与性宗之“教三种”,以及北宗禅、牛头禅、荷泽禅等“禅三宗”,同时彰显《华严经》为别教一乘“圆顿教”的判教方法。这种判教法进一步融摄儒、道思想,为唐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所以“华严禅”更进一步表现为一种以“真实了义”差等融摄多元元素的方法论。宗密的“华严禅”判教法最早辨析了大乘佛教相宗、空宗与性宗的三系差异,其禅教扶会的判教思想既有客观正确的内容,也有牵强的成分。“华严禅”作为一种差等融摄的方法论,对后世的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宋明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圭峰宗密撰成<原人论>一文,运用判教的方式对儒道二家及佛教内部的各种解释一一辨别.宗密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儒道二教关于人之本原的究竟之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诘责.但从回真向俗、入世化民的角度上,宗密又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儒道二教及本原的理论.佛教的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在宗密看来,也都不是究竟之论.宗密认为,只有一乘显性教以"一切有情"普遍具有的"本觉真心"为人的本原,这才是佛教内部各种教门的合理性.圭峰宗密的本末之辨是华严判教在教理阐释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是其弘扬儒道的重要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正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五原"改变了传统正名思想中描述式的概念界定法,对核心概念做出明确的本质界定。其对"名"做本质定义,直探本原,开启儒家伦理本体化的趋向,对"名"的别同异与明高下,树立了儒家伦理的权威地位,表达了弘扬儒道、教化当世的深刻抱负。在韩愈的创造下,"原"体文成为一种由儒家正名思想所深刻塑造的、树立儒家伦理本体与权威地位的独特文体形式。它在后世所以获得广泛仿效,呼应了宋代以下思想领域重建儒学本体地位和权威地位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批判宗密对于道一和洪州宗的一些偏颇认识,以期还马祖禅的本来面目,同时提示学人在引用宗密的言论以了解唐代禅宗各家思想时,应有所抉择,以期窥得其原貌.  相似文献   
9.
《圆觉经》的翻译是由个别僧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译场"完成的。完成之后,未履行向朝廷申报入藏程序,也未编订记载此经翻译过程的经录,或者可能编订但流传不广。古代佛教史家依据言必有据的原则书写,将有些许矛盾的传言都记录在案。其后,宗密访得流通于教界的《圆觉经》抄本并且多方收集当时的注疏,据此编撰《圆觉经大疏钞》等著作。此经逐渐在教界流通,对唐中后期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智昇、宗密仅仅怀疑此经翻译过程记载的不完全或者舛误,从未曾怀疑《圆觉经》的"真经"身份。当代学者以古代文献记载分歧为由,以自己所认定的佛教某些派系的思想为准,将其判为"伪经",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了西夏地区流传的宗密著作,在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在西夏地区流传的宗密作品的内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