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行政赔偿制度有着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行政赔偿制度的特色,这种特色突出体现在行政赔偿基础的赔偿请求权和对行政赔偿案件进行救济的赔偿审理制度两个方面。德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特色是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造就而成。  相似文献   
2.
近阶段,医疗纠纷冲突凸显,大量的矛盾往往最终汇集到法院。而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法官面临诸多法律困境,尤其是科学证据的采纳问题。分析认为,借鉴美国"专家证人"制度,人民法院应设立"专家辅助人",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犯罪率上升 ,刑事司法积案严重 ,对适用普通程序的刑事案件实行简化审理 ,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缩短诉讼周期、降低诉讼成本 ,是司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应对之举。本文从刑事案件实行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海外借鉴及现实需要等角度论证了实行该制度的必然性 ,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适用条件与操作流程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民事诉讼程序一般采用口头辩论的审理方式,而口头辩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即实行口头主义,又被称为口头审理主义。在口头审理下,当事人双方必须以口头方式在法官面前进行辩论,法官进行证据调查也应当以口头方式进行。口头主义有利于直接原则与公开原则的贯彻实施,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文章以现行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为基础,简要介绍了口头审理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审计项目现场审理是对审理工作的创新、深化及提升,能够促进依法审计,减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近年来,审计机关对现场审理的内容及重点、工作思路等有了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审理力度不足、审理项目数量少、审理人员能力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审计人员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提出要提高对现场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工作机制等建议,从而加强和改进现场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拟没收的财产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实质联系的证明,存在许多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本文主要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审理程序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绿洲公司纪委监察部门从把好案件审理质量关入手,以把所办案件件件办成铁案为目标,推进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通过不断提升"四种能力"来提高依法依纪审理案件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不能这边抓进去,那边放出来"贪官们今后想减刑,必须再过一次堂,而过去的习惯是书面审理。原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黄少雄因为这个新规,至少还要在狱中多坐5年牢。黄少雄在2011年7月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2014年3月广东省高院网公示的拟减刑名单显示,揭阳监狱提请为其减至有期徒刑18年。  相似文献   
9.
姚凤梅 《领导之友》2012,(10):56-57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随着网络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匿名或使用假名通过网络参与公共生活也日趋常态化。然而,伴随着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是否实行实名制的争论。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购票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杨学友 《劳动世界》2016,(13):40-41
一些不诚信的用人单位为攫取不义之财,常在劳动合同上设下种种陷阱.当发生利益之争时,便用“陷阱合同”欺负劳动者.签下“陷阱合同”就得自认倒霉吗? 陷阱一:空白合同被填空,也得以合同为准? [案例]刘女士在一家机械包装公司工作7年.因公司厂址搬迁远郊,刘女士因上班不方便为由提出辞职.公司同意后在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时,双方在7个月工资补偿数额上发生分歧.劳动仲裁审理中,公司突然拿出一份有刘女士签字的劳动合同,上面记载刘女士月工资为28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