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1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忘”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它有深邃的审美内涵。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也主张“忘”,这是诗人的“忘”,先有审美意义,进而表现出了哲学意绪。道家和济慈都提出“忘”,但“忘”的目的指向与具体内涵不同:“忘”在道家和济慈那里都是修身之法,不同的是,道家之“忘”侧重于对精神世界之苦难的救赎,而济慈之“忘”则侧重于营造诗化人生;道家之“忘”和济慈之“忘”都在于达到审美静观,道家之“忘”的审美目的是在不自觉中达到的,而济慈之“忘”则直接指向审美。  相似文献   
2.
一部文学作品 ,能够向人们既提供新的题材 ,又提供新的技术操作、创作路数 ,当然是作家成功的要件。然而如能提供新的景观 ,提供舍定法之法 ,同样堪称佳品。作家王晓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女乞丐王》无疑是一部向人们奉上的一份天宇之下未曾被当代作家眷顾甚至被历史尘封多年的一块新的审美视境的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远的是伟大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以崇高的笔致展示了乞丐这一被抛在底层的义行 ,近者有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描绘了丐帮的侠肝义胆 ,而《女乞丐王》则以全景式立体式方式绘制了一幅中国北方某县乞丐群落的风俗画。小…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幽默有着特定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鲁迅关于社会、国民、人性的剖析 ,分析鲁迅的现代幽默审美与《笑林广记》式传统审美的根本区别 ,从而找出作者谐中寓悲、带泪的笑以及讽刺幽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国际背景下,阐释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及其影响下的城市建设的基本传统,并以古都北京为典型实例,分析了北京水系对金、元、明、清各代城市结构的影响及北京的园林化建设,说明了兼具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作为一门哲学从感性经验出发 ,把思辩性的理论思考和美学上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付诸于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而且存在主义者们直接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文学作品的创作 ,在产生伟大的哲学理论的同时又促成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问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从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优美的声音,标准的歌唱语言,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感情,歌唱中的舞台表演,歌唱中的艺术风格,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七个方面去论述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对学生学习声乐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12,(1):22
吃水果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偏爱桃子善交际;偏爱李子爱挑剔;偏爱柚子易急躁;偏爱橘子较温良;偏爱樱桃审美观锐  相似文献   
8.
谢林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使得他们的理论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异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的悲剧审美观上.谢林悲剧审美观的神性色彩相比于黑格尔悲剧审美观的人性光辉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的悲剧艺术更具启发.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发达的时代,它表现为追求享乐、审美趣味的低俗和媚俗、迎合功利和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缺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当代文化审美观和培养科学的文化消费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齐国服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