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台湾儒学的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儒学应该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来自本土的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运动,不是外来文化的移植,而是自我文化更新与改造运动,强烈地关怀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努力地避开自身失调与外力冲击的困境,开显出台湾儒学的文化理想与实现之路.台湾儒学在社会关怀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不少外在的挑战,自身要具备强大自我实现的文化能量.文章提出了四个挑战方向,即"以边陲对抗核心"、"以释放对抗虚假"、"以运动对抗宰制"、"以创新对抗怀旧"等实践方法,以有效对治现实社会的大众化、庸俗化与功利化的文明走向.台湾儒学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教养运动,且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不断地推陈出新,能因时制宜与随事变通,是立足于本土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2.
传统电视传播模式将传者和受者对立分割,在主动与被动、宰制与抵制中艰难发展。构建新型电视传播模式就是要使传者电视台和受者观众之间建立互构共变的和谐协调关系,达致多赢的传播结局。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平线上,整个城市成为资本的游戏场,资本对空间的宰制塑造了空间生产的秩序.通常,经由空间占有、空间功能区分、空间建筑、空间装饰、空间营销等具体路径,资本原子化地"分割"空间,并把空间"加工制造"成工厂、道路、市场、运河、港口、住宅等使用价值,使之充当资本运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并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创造必需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阶级意识形态宰制论视野三种投射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阶级意识形态宰制论是文化宰制论中历时最长、声音最响的一种论调.我们对在这一视野下的三种视角投射作比较性梳理;并从国际社会制度对立和阶级对立趋向边缘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大众文化;同时提出重建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单新宇 《阴山学刊》2009,22(4):40-45
网络恶搞是大众抵抗文化工业的一种文化再生产形式。这种形式涉及到宰制与抵抗,大众通过它产生一种新的快感形式,并建构了大众的自我身份认同方式。同时它也是一个斗争和谈判的领域,文化工业和权威通过整合与收编这种文化形式,从而抵消了大众的抵抗。  相似文献   
6.
7.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公正的内涵,认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公正必须包含实质平等、自由、社会合作、社会领域非宰制等理念。  相似文献   
9.
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殿元 《人文杂志》2005,(6):151-154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进程。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如何借助广告传播将现代的器物与行为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世界的文化抽象成发展和进步的概念,并标榜为全球通用的文化目标。我们这里并不想也无力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系统的梳理,只是想以广告为契入点对这一主题争议较大的几个方面做以浅析:能动性与结构性;进步性与消极性;双向性与单向性;物质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张均 《学术研究》2012,(6):126-133
小说《暴风骤雨》和纪录电影《暴风骤雨》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不同视点讲述了尚志市元宝镇的同一土改事件。小说从革命立场出发,将地主叙述为集剥削者与道德恶棍于一体的负面形象,藉以确证土改的合理性与解放的正义。纪录电影则重返当年土改发生地,以大量当事人口述,展示了小说有意删除和遗忘的另一面,有力地解构了小说的"正典"叙述。然而纪录电影本身也存在难以为人注意的对于权势者罪恶与底层不幸的大面积"遮蔽"。在相互对立的"革命"和"自由"的神圣名义下,它们以几乎一致的记忆/遗忘的叙事机制,对历史和生命造成扼制,这种扼制是它们各自时代的"现代"文化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当代文艺要摆脱"现代"幽灵的缠绕,必须摈弃概念而直面广阔丰富的本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