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位置尊卑方面的传统、现代进行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词的“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对应关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父/祖父/曾祖父”等反例,必须注意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这一限制性条件.从“用频”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解释“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的具体对应关系.对“司令/总司令”和“保姆/男保姆”这两组例子的分析,可以揭示运用这种对应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坊乐语是兴盛并成熟于宋代的一种亦雅亦俗、亦尊亦卑的文体.一方面,内容上谀词颂圣,语言上鄙俚不经,音乐上大戾古乐,文体上与帖子词、青词等同样位卑名贱:另一方面,血缘上与<周礼>、<诗经>礼乐同源,宋代以来便贵为宫廷礼制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翰苑词臣方能染指的尊崇.教坊乐语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形成了语言内容等创作上的文体规范,要求人们在撰制时应"得体",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惯例和破例,有正体变体之分.  相似文献   
4.
赖换初 《云梦学刊》2011,32(3):70-76
传统尊卑观念,既是一个同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的关于人们社会地位的政治等级观念,也是一个同政治哲学和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相连的价值观念。它的产生,既有社会政治根源也有哲学和伦理思想渊源,本质上是封建宗法制度(礼制)的产物。而其长期流行则是封建统治者依靠政令刑罚的强制手段实行"礼治"统治和儒家礼育长期教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传统尊卑观念,既包含君权至上的贵贱有等、尊卑有别的政治等级观念,也含有礼敬老人和在人格上尊重普通人的积极因素。历史上,它起到了禁锢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平等观念的缺失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今天,它并未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销声匿迹,仍然在深深影响着国人。重新审视传统尊卑观念,去芜存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依经立义、诠释经文的同时,还于经注中委婉表露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在郑玄看来,声律有尊卑之等,用乐有等级之别,形成了"诗乐尊卑论"。  相似文献   
6.
康清莲 《晋阳学刊》2009,(5):122-124
一、左右尊卑问题之前人研究举隅 “左”与“右”的基本意义本是指方位,它是根据人所处的位置为中心而确定的,因此左与右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人们却逐渐把左右与尊卑、高下、荣耻等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左右尊卑的问题引起过许多研究大家的关注.如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一之“尚左尚右”条,对左右尊卑作了比较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尊卑有序、爱人修己、明辨义利三个方面 ,谈了儒家伦理观念在汉语俗语中的反映。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注意鉴别这些俗语内容中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 ,使它们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尊卑观念影响,古汉语中的"左""右"二字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在古人崇阳抑阴哲学观指导下,左阳右阴,上左下右,尊左卑右.人之右手便捷有力,在崇尚武力封疆列土的先秦时期,以武力重设社会秩序,以强弱分别人之尊卑,形成了尊右卑左的尚右观念.这些尊卓观念极大地扩张了象形文字"左""右"的内涵与外延.使左右具备了别尊卑,名正邪,定轻重,分主次,辩高低的功能.此功能直接体现于与左右相关的古代词语中,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先秦原始儒学本以礼学为核心,《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今文礼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诸等级之间虽略有高低,却并不悬隔。古文礼学因此斥责今文礼学不知天子礼,由之将建构超绝性的天子之礼。因此,今古文礼学的差异,不在经书文本的今古文之异。古文礼学只是用古文礼经证明今文《仪礼》十七篇实为残本,但是,古文礼学的天子礼在古文礼经中也没有,而是出自《王史氏记》等传记文献中。传记文献的权威毕竟不够,于是,古文经学便以《春秋》为六经之首,居于礼上,发展出《春秋》稽合于律的学说,在《春秋》学内以《左传》压倒《公羊》《榖梁》,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实则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刘歆晚年更进而提升《周官》一书的地位,以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名之为《周礼》,开始了以周公取代孔子的经学重构。郑玄的经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以《周礼》为核心重构的体系,这一进程在西晋臻于极致。杜预注《左传》以《春秋》"五十凡"为周公所作,彻底以周公取代了孔子的经学至尊地位。西晋王朝以《周礼》体系撰制《晋律》,杜预为之作注,完成了礼律一体的王朝政教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唐五代民间社邑的性质及功能,以往学界的研究都集中在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实用性方面,研究所据之文书都是以英藏、法藏和国内所藏之敦煌文书为主,还未涉及到俄罗斯收藏的敦煌社邑文书。在俄藏敦煌ДX11038号文书中,有民间社邑的社条、入社状、社司判等三件社邑文书。它不仅反映了社邑是一种契约性组织,而且还较突出地表现了社邑在教化人、熏陶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及作用。其教化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的纲常礼教,强调的是尊卑之礼,以礼为先,而后才追凶逐吉、丧葬互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