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的自觉,从逻辑的、理性的理论构想走向了文学的审美创造,在文学与时代、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尚力与闲适的审美裂变.  相似文献   
2.
略论近代中国尚力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一连串军事失败,特别是甲午海战的惨败及由之深化的“病夫”意识引发了尚力思潮。近代尚力思潮由军国民主义到“力”的本体化,有着自身的流传变迁和意义转换,其深层美学意义在于“尚人”、“尚情”,主情尊性,重建中国感性精神,铸塑“力为美”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派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二战前后,世界动荡不安,战国策派学人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为适应这"争于力"的"战国时代",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它"活力颓萎","个人缺乏活力,民族缺乏活力".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文化重建的构想,其要点是用尚力思想提高个人活力,用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活力.可以认为,战国策派是民族危机背景下充满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以抗战、建国为宗旨的文化派别,其理论多有偏颇,亦有独到、精当之处.  相似文献   
4.
崇尚武力与崇尚道义是《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两大聚焦点。前者表现为小说作者将武艺高强作为判断英雄的价值标准,以敌人的被杀反衬英雄本色,并将武装暴力视为消灭罪恶的有效手段;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推崇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以及直面死亡的无畏心态。小说尚力与尚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于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救世英雄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日本一直坚持"实力"是构筑和维持以己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根本手段。近代日本"尚力"对外战略理念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日本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由于日本非常注重实力,所以日本始终坚持崇拜强者、认同强者、与强者结盟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尚礼文化,推崇价值理性与内省精神,注重以“礼”为规范的社会、伦理秩序。这种超稳定的文化结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历史惰性。而现代文化在本质上则是一种尚力文化,崇尚工具理性与扩张精神,信奉以“力”为裁判的竞争法则。后者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文精神流失、社会价值混乱等一系列副现象。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继承尚礼文化的优良成分、克服尚力文化的固有弊端,在尚力与尚礼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制衡关系,这是为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提供必要的动力机制和规范机制的必由之路,也是事关中…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派又称"战国"派,是滥觞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因其主办的报刊《战国策》、《战国》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文艺方面的代表为林同济、陈铨。由于曾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判,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战国策"派的研究,政治批判多,学术评价少。可是,客观中立、理性平和地读过"战国策"派的有关文章后,得出的印象并非许多书中所界定的那般。本文不打算对"战国策"派做总体的描述和评价,而是从批判的角度,论述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希望能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期引发更多对于这一由昔日学贯中西的杰出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文化流派的关注与不带偏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0):115-118
秦文化从其精神风貌言,体现为一种开放、外向、进取型特色,而非内向、闭锁与守成;从审美情趣言表现出唯"大"是求特色;从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上看,秦文化又展现出它注重实际、崇尚"力量"、"以能为先"的理性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揭示抗战时期的民族文化反思与抗战境遇的紧密贴合关系,及其对当时众多民族文化反思者作出文化尚力选择的深刻影响。抗战境遇促成了国人民族文化反思的自觉,同时也作为当时映照民族文化利弊的镜鉴,迫切要求民族文化焕发强力,担当构筑民族精神防线的有力基石。因而抗战境遇下的民族文化反思,体现出激励民气、振奋民心的旨归,着眼于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力"的寻求与发掘,其中也包括对民族文化乏"力"的针砭。对此,当代一些研究者基于单纯的现代性一元价值观所作的批判,则恐不免失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