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用光从姚鼐求学,为嘉庆、道光年间传扬姚鼐之学最有力者之一。陈用光与姚鼐尺牍交往颇多,尺牍成为陈用光与姚鼐讨论诗文学问的载体。通过尺牍的往来,促进了桐城派成员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成员之间的文学创作;深化了对汉宋之争等问题的认识,这无疑有利于桐城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元时期是苏轼创作的潜沉期,故而忽略了对这一时期苏轼创作心态的研究。文章从便于真情流露的尺牍文着手,探究苏轼此一时期在忧谗畏讥的背景下创作心态的复杂及改变,并由此引发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金鉴 《北京纪事》2014,(6):105-107
古人将一尺长的木牍用来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而书信又称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布帛上称“帖”。  相似文献   
4.
诸雨辰 《江海学刊》2023,(6):212-220
北宋文人尺牍中多有与衰病相关的叙述,他们或叙述病情,或倾诉病中感受,或分享医药建议。与宋诗相比,尺牍中的衰病书写更真实也更沉重,是文人患病心态的直接流露。尺牍具有非即时性、私密性、随意性、互动性的文体特点,最适宜交流关乎切身、具有一定敏感性且注重情感投射的衰病话题。通过长期而广泛的尺牍交往,文人反复咀嚼着生命的有限性与疾病的苦难,同时也在不断地倾诉中缓解着心理焦虑,甚至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最终,文人得以从容地面对生死,洒脱地发掘生命的意义,充实其日常生活与审美体验。北宋文人在充分理解了死亡之后,更加执着,迷恋于生命,这种对生死的叙述与超越生死的坦然心态,亦不啻为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5.
6.
清初在以选本聚合时人的文化生态中,尺牍编选刊刻十分盛行,现存选本约计20种,收录尺牍近万通,在出版史上具有现象学意义。选本生成带来尺牍由私密空间走向公共场域,贯穿着选家复归风雅的苦心孤诣和价值取向,衍生出立言和传名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清初文人真实的精神影像,文学史因此变得日益丰满。大量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尺牍高度还原了传统文人的日常,不乏其他现存文献阙载或言而不详、录而失真者,其中的“困境书写”十分突出,映射了一代文人深刻的精神创伤。尺牍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和知己交谊的见证,文人在日益扩张的人际网络中寻找突围,谋求物质救济、生命关怀以及文化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8.
曾国武 《天府新论》2004,(Z2):270-271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蔡燕梅 《江海学刊》2023,(6):221-227
尺牍文体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时期再度兴起,这是晚明清初文人日常交往中刻意筹划著作的编刊与传播的必然结果。清初杭州文人王晫著述颇丰,尺牍往来日繁,有意将其保留、刊行,并纳入全集与同人集,还在多次编纂中对尺牍文本进行改动。尺牍既是交游的媒介,也是其写照;既伴随著述的赠送、交换,又是关于诗文著述的独特阅读反馈,被用以提高个人声望。尺牍超越实用功能而升格为著述文体,文本形态被数次重塑也是其地位上升的体现。王晫往来尺牍可谓清初普通文人力图通过著述与交游提升文坛影响力的缩影,为探析清初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学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明代万历年间作家屠隆为研究对象,以尺牍作为研究媒介,首先通过来往尺牍中屠隆友人的评价,彰显出其“吏才”“文才”。其“吏才”主要表现在地方任职期间的爱民之心与惠民举措,而“文才”则表现在对其文名声誉的总体称赞以及对其作品的具体褒扬。其次通过屠隆尺牍中体现的“出处矛盾”来还原屠隆的自我“写真”。最后通过晚明文人对其“炫才破法”的客观写照,试图还原出屠隆的真性情、真才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