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毅  徐国栋 《学术界》2013,(4):96-104,286
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与新人文主义民法哲学一脉相承,在理论准备上,通过"家庭关系主体不平等说"、"权利能力不平等论"和"民法公私法混合说",消解了"平等原则为民法基本原则"观,造成现行民法体系坍塌;在理论追求上,主张在承认其公法性的前提下实现家庭法对民法的回归,反对家庭关系的私人化,强调国家对家庭关系的介入,以达致对弱者权益之最大保护。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基于对传统观念与制度之"解构"容易招致误解,但她自身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正义"。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矛盾,指出其根源之一是“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这根“庸人的辫子”即是一种软弱、见风使舵的人格,是自私自利、谨小慎微地向保守的政治和鄙俗的环境屈从、妥协的习气。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奥赛罗》中刻画了一位深受父权思想影响,但却一直努力抗争着的女性———苔丝狄梦娜。女主人公单纯善良,却最终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剧作艺术性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剧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女性的心理特质和男权的打压常常使女性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困境:或默默地忍受着成长的疼痛,或孤独地守望着空心岁月,或屈从男权的奴役任由鲜活的生命逐渐萎顿,或以死亡与疯狂的决绝姿态做无望的抗争.女性难以言说的困境与悲哀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凭借小说《盲刺客》获得了2000年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文学奖。小说以“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精神世界的悖谬。文章从小说的文本形式切入,结合人物的心理分析,揭示了主人公艾丽斯和劳拉屈服与反抗内化的精神信仰,这种屈服与反抗在《盲刺客》中得到了统一,达到了悖谬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方重镇”和中华民国的“宪法之父”,张君劢在面对中国20世纪30-4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众运动之时,从多种视角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阐述:在性善论的视角下,希翼统治阶级本着仁爱精神自觉解放民众;在唯理主义认识论的视角下,想望秀异分子能够对民众“先知觉后知”;在“社会机能说”的历史观下,强调从民众的智识方面着手进行社会改造;在国家“公器”观的视角下,主张民众的真实权益需屈从于抽象的国家利益;凡此种种,都为其最终走向自由民主的反面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为视角,对《黄色糊墙纸》中的叙事者"我"疯癫结局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了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固有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缺失导致叙事者"我"从屈从型人格转向孤立型人格,在人格转变过程中,尽管叙事者"我"采取了构建理想化意象和释放虐待式冲动等防御性策略,但其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不仅未能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故最终必然走向疯癫.通过神经症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吉尔曼创作此小说的意图在于反映知识女性当时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该解读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文学人物的剖析有很强的适用性,以《八月之光》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神经症人格作为切入点,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更能体察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敌意,更能透视人性扭曲的根源。种族主义的戕害和社会文化的荼毒,导致主人公人格异化,逐步发展了屈从型、攻击型和孤立型并存的神经症人格。  相似文献   
9.
任剑涛 《学术界》2007,(2):119-128
以读经为楔子,从政治与教化关系、传统重光与文化屈从三个方面,勾画了儒家经典权威如何被重塑、儒家价值立场和现实抉择在“现代”的基本处境。在比较分析中,凸显试图重光儒家价值的学者内在具有的“文化屈从”特点。并以源自西方文化的“现代”为参照,描述了儒家经典权威在文化断裂的社会变迁中,将文化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作为自证其现代性的基本方式,其实不是一种恰切的进路。而适度切割内圣与外王、政治与道德教化,反倒使儒家经典能够顺应时代变迁,重建其在现代处境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告别文化屈从。  相似文献   
10.
"买者自负"作为市场经济中一项不言自明的交易风险分配原则,形成于简单商品买卖的交易关系,交易双方不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并在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理性主义的浪潮下得以确立和巩固。但是,在现代商品交易中,尤其是金融商品的复杂化使得买卖双方实际经济地位、磋商能力出现明显的不平等,打破了传统交易关系的假设。随着社会理念由形式理性转向实质理性,"买者自负"不再是无条件适用的交易风险分配原则。司法实践中对金融消费关系中"买者自负"的适用应转向"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倡导"金融消费者"理念,注重对金融商品销售者受信义务和适合性义务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