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62篇
社会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开创、探索、成熟和新变四个时期和三次高潮,不同时期译本的样态变迁折射出中国历史语境的不同以及译者翻译策略的迥异.笔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译本的比较以及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衡量,来探索童话译介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巫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已经由一种古远的民间信仰转变为文化集体无意识,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与血肉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先生就探讨过商周时期的巫术,而80年代以来,萧兵等学者讨论楚辞与上古巫术思维的论作,也令人印象弥深。近年来,作为神秘文化核心的巫文化,在戏剧、诗歌、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审美生成探讨中,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关于文学与巫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这…  相似文献   
4.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医巫闾地区在辽代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是辽代几位帝后的陵寝之地。其交通发展在辽代也达到一个高潮,为辽西通往辽东的必经之地。不仅与傍海道相连接进而拓展了中原通往辽东的交通路线,还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辽中京与辽东京的驿路;同时,谒陵路线、行军路线、内河航运穿插其中,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重要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翻译实现了原作生命在译语文化语境中的延续。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的《旅行的艺术》译本同样加深了大家对旅行的体悟。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维度对该译本的部分篇章进行分析,揭示了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的语义、重心和语序问题,旨在对文学作品翻译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8.
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其在中国的译介长达六十余年。文章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究The Great Gatsby在中国的译介轨迹。从三个译介阶段考察译作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译介以及不同译本的异同,以期解释三个译介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9.
Crow 《民族论坛》2004,(4):12-12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巫傩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至今存有三百余各个时期的傩面具。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可以上溯到明清乃至唐宋。傩神面具是民间艺术家创造的结晶,是神和敬仰者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萍乡傩面具造型工艺有简有繁,有细有粗,大都是凭借艺人们的想像力和造型功力刻制而成。其造型程式:劈圆木为二,在相应的部分刻出三穴,先脸后盔,熟练的艺人,几刀就能透出匠心。傩神分敬神和耍神。敬神细致工整,耍神粗犷简练,皆意态自然、似笑非笑,怪异而不狰狞。在对傩神面具长期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  相似文献   
10.
林松教授新著《〈古兰经〉在中国》一书,主体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连载于《阿拉伯世界》季刊的《汉译〈古兰经〉史话》,内容涉及并评论了14种汉语翻译的《古兰经》,亦旁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译本。作者听取了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评价,在原有基础上曾进行认真的修改、补充。为了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古兰经》在我国传播、发展、翻译、研究的概况,又增添了更广泛、丰富的篇幅,扩大为"卷首群序"、"译坛巡礼"、"短篇拾零"、"书苑漫步"、"瑰宝鉴赏"和"大事编年"六个板块,书名也随之改变。在所收7篇序言中,除杨怀中教授序《回顾与启迪》已在本刊披露外,本期再刊登安士伟大阿洪、余振贵研究员和朱威烈教授等的序言3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