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20世纪的中国,写实主义文艺的重心曾经从"写实"本身的"主义"转移到政治的某种"主义",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即令"写实主义"服役于"三民主义",演成三民主义的写实主义.其形成带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即因应抗战建国和批评普罗文艺的需要,而其实施则暴露出政治目标与人文内涵的冲突.张道藩对三民主义文艺思想的建构和阐释显得中正、平衡、和谐,虽倡导有力的国家文艺,却又试图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由和人权,遂使其三民主义的国家文艺思想温和无力,最终走向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2.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僚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自我矛盾与冲突,也折射着三民主义思想与集权政治的矛盾性结构,它所揭示的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北平市美术会的偶然被人提起,还是要借助于1947年10月间因北平艺专国画组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教授对校长徐悲鸿指定国画授课范围及进度等作法不满,认为受到无理之污辱,为维持人格及尊严,遂提出罢教,随着北平市美术会、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等团体的介入,形成对  相似文献   
4.
秦弓 《南都学坛》2011,31(4):66-70
张道藩由于政治身份的缘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素以负面角色登场。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留下四部创作剧本、并有翻译剧本的剧作家。四幕剧《自救》发表之后很快被搬上舞台,并引起热烈讨论,有对其反封建价值及其隐喻的民族自立意义的肯定,也有对其疏离民族危机、远离大众生活的批评。今天,回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背景来看,《自救》确有清浅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关于张道藩《自救》剧本的评价,关系到如何准确把握现代文学复杂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远清 《学术界》2012,(9):132-139
在五十年代兴起以反共为目标的“战斗文学”,是“外省作家”的文学,是来自仇恨和反映动乱时代的文学,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文学.像《未央歌》一类只有少量“复国”词句的作品,不能视为“战斗文学”.“战斗文学”之所以走向衰亡而非王德威所说未曾“逝去”,是因为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使“战斗文学”存在失去了根基.此外,“战斗文学”的倡导者心理不健全;创作源泉枯竭;存在着严重的公式化倾向;生产“战斗文学”的体制尤其是监管手段存在着许多缺陷;台湾社会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年代,读者早已厌倦这些打打杀杀及血泪控诉的作品,故作为一种因意识形态而兴、因意识形态而颓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战斗文艺”到了九十年代只好成为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年底,蒋介石下达手令,指定由张道藩、余井塘、叶秀峰、唐纵、郑介民、戴笠、李士珍七人组成小组,负责设计特务组织的改革方案。他们秉承蒋的旨意,采取换汤不换药的方法,要把中统与军统分别换名改组,既要保留住两大特务组织的实体,又要堵住反对者之口。蒋介石同意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