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诗》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豪飞 《船山学刊》2012,(2):119-123
方以智于明亡后遭遇坎坷,屡经生死劫难,知永历小朝廷无可作为,自己亦不得施展抱负,于出仕与归隐的两难抉择中萌生出家遁世的念头。当清军攻克广西平乐,定要捕获方以智,于此情境下方以智薙发披缁而出,以免无辜,此或为权宜之策。然以智不屈于清帅威逼利诱,清帅只得听任其为僧,至此最终皈依佛门。逃禅是其必然的选择,精神得以彻底解脱。虽然身在佛门,但他表现出内儒外释的思想和行为。其生平经历反映易代之际明遗民的民族气节、苦难历程和精神操守,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千年古镇安徽省歙县许村镇,日前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2008年度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以及“黄山市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许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畴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近代以来,涌现出“一门五博士”和“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建筑风格,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刺时"、"归隐"、"采桑"和"情歌"等四种观点.经考察<十亩之间>的字词含义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此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与妻子共同归隐于桑园的愿望,表达了一种人生选择一归隐,远离十亩之外那喧嚣的世界,回归十亩之内这宁静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 ,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 ,视功名富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 ,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从仕到隐大致走过了努力求仕、欲罢不忍和坚决退隐这样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期间诗人的心境也是处在一种矛盾苦闷当中,而只有到坚决退隐之后,诗人的心境才趋于平静.他的行役诗较好地反映了其走向归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揭示出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自由人格追求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翻开那本沉重的历史,里面有很多民族英雄。比如岳飞、林则徐……也有很多归隐的隐士.比如陶渊明、柳宗元……无论是隐士还是民族英雄.他们都曾经用自己的行动去报效过他们的国家。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用一首《过伶仃洋》诠释了对那个千疮百孔的南宋王朝的忠诚,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他也曾经有过归隐之心。今天就这点.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第5册,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人格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对陶渊明的榜样式的模仿会不会也埋下"归隐"的种子,在今后社会的强烈竞争中生根发芽并且消极的看待生活和工作?答案是肯定的。当今社会许多80后就选择了"归隐",或行为上的归隐,或精神上的归隐,这与时代的发展相矛盾。为避免这一现象的扩大化,在学校的教学中应从教师的引导入手,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此文时辩证的看待此文的价值,明确的意识到"归隐"的当代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元代鄙视功名利禄、赞美隐逸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多、感情之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并驾比肩。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也不可完全视其归隐为真。元代的下层文人大唱归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牢骚,他们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受了时代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大唱归隐当作官场倦怠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虽然在元代道家思想对文人有所影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他们骨子里仍是儒者。  相似文献   
10.
曹志平 《齐鲁学刊》2006,(1):135-139
苏轼的“归隐情结”,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往往以政治失意为媒介,导源于身心相离的倦客心理。剖析苏轼“归心”与“壮心”、“忧心”、“倦心”动态交织的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