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琵琶在秦汉至唐代,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有关“琵琶”二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典籍。琵琶在不同时期不同乐种及剧种中的运用决定了它的演奏艺术的不同与变化.但它们都叫琵琶。至于为什么有“南音琵琶”之称呢?那是因为它除了在南音中运用及为了和目前的北琶区分开来才特称的.在南音演奏艺术中.也照常称之为“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铜钹、贝、义嘴笛以及某些形制的鼓则是北朝前后由西域传入的乐器。由于民族的迁移.国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外音乐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石窟中的伎乐人和伎乐天提供形象的材料。此时期的音乐,上承秦汉传统音乐.又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外来音乐。而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依据其主题可分为写景记行、咏史咏物、手足情深、寄简赠答四大类。凤翔诗在形式上以五古、七古见长。在艺术表现上,凤翔诗一方面沿袭南行诗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出进一步向苏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掘进,强化了“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表现出豪放旷达之气,呈现出苏诗内容多歌咏自然景物,同时融入生命思索、个人情思的基本面貌,是苏诗形成期的全面发展阶段。苏轼凤翔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出其初入仕便于“出”与“入”上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海南"人偶戏"的源生地、形成期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旭平 《社区》2004,(11):43-43
人生可分为六大阶段,每个阶段因经济状况和肩负的家庭责任不同,保险需求也不一样。合理规划人生各阶段的保险,可有效地转嫁人生风险,分担资金筹措风险。单身期  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工作和收入尚不稳定,此阶段身强体壮,主要风险来自意外伤害。可选择定期寿险附加意外伤害保险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书有没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梳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化典籍资料,透过各个时代固有的法律文化现象,拨开历史烟云,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法律文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古代法律文书的萌芽期;秦汉时期——古代法律文书的形成期;唐宋时期——古代法律文书的成熟期;明清时期——古代法律文书的完善期;清朝末年——古代法律文书的嬗变期。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比较分析1980~2005年间浙江省和全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4年来浙江省社会保障平均水平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平均水平,并自2000年以来呈现低水平倒退迹象;其中有13年的时间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GDP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低水平基本适应状态;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仍处于社会保障形成期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歌行类作品在唐以前就已经出现,到唐代其创作已达极盛。歌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论者眼中,其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外延。正是因为歌行这一诗体的不确定性,推动了人们对歌行的不断探索。这些探索推动了我们对于歌行这一诗体的认识。立足于歌行创作的实践,分别从其萌芽期和形成期的创作情况来分析这一诗体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惯性、反转与过度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1994-2004年的全样本数据,研究了沪深A股市场的惯性和反转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形成期海派小说创作数目丰盈,其创作实绩代言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基本风貌和整体成就。这批小说以通俗为主调,然而其叙事肌理中亦植入了较芜杂的现代性价值诉求。形成期海派小说规范了现代都市文学生产的基本要素,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与都市的亲缘关系,确立了新文学批判国民性、城乡对立、都市罪恶等基本主题,以其丰富的读者经验和庞大的读者基础启发了现代文学阶段的文学"大众化"运动,并为"五四"小说提供了较丰富的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文化的形成期是闽南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八闽文化中,闽南文化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一支独特类型的民系文化。闽南文化应早于闽东文化,在唐代已经形成,它的奠基者即为唐初率领中原移民入闽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然而,数十年来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形成期的正确认识,并低估了唐代初年对泉潮地区开发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形成闽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