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恽敬不仅是清代"阳湖派"散文的旗手,而且有着重要的学术思想体系,并以此构成其散文创作的理论基石。恽敬考镜宋明以来的儒学派别,分别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析;多层次论证佛经与圣言的同工之妙,意在调和儒、释,并为世用;面对危机时局,恽敬以细致缜密的"三代因革"之论,明确提出了社会变革的主张。恽敬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其19世纪顺应时代大潮的先进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恽敬“天成”的古文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恽敬系清代阳湖派古文领军之一,在阳湖派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他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其古文理论根柢儒术,兼综百家,以“天成”相标榜,以“洁”、“正”、“奇”为核心,在汲取桐城派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兼有汉学家与性灵派理论之长,自成一家,成为清代文学史上突破、修正桐城派理论的重要成果。在阳湖派作家群中,恽敬的古文理论也是最为系统、融通的,阳湖派古文思想的最终形成,恽敬的贡献可谓甚巨,在清代文学思想史上,应对他的意义给予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恽敬的家族传记按照传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身边共同生活过的家族人物写的传记;一类是为家族先贤立的传记。这些传记能选取典型情节、运用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且能在传记中抒发真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既有益于恽敬研究、恽氏家族研究,也利于清代传记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还原历史语境,阳湖派其实是清人特定地域和学术观念下具有家族相似性,呈群星散点式分布的古文流派。阳湖也并非桐城分支,而是各自独立。乾嘉时期,桐城派有意识的结构流派是造成阳湖在后世依附于桐城这一文学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使得阳湖派在文学史叙述中失去其应有地位。再加上后世研究者远离清人语境,用后置文学流派分析前代文学现象时预设了流派对话的“前理解”,遮蔽了古今流派观念差异,更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印象。  相似文献   
5.
陆继辂系清代"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古文无论是叙议交融的序文,还是纳深情于和雅的传记,或伤悼友朋逝迈的墓志铭,都能体现出绸缪婉挚、感慨多情的风格特征.他的一系列佳作,足可与"阳湖派"名家恽敬、张惠言、李兆洛诸人作品相媲美.其古文婉挚多情风格的形成,与平生遭际所形成的伤感多情的性格有关,也与其抉摘幽隐、发抒性情的文学理念有关.在"阳湖派"中,陆继辂是一个标格独特的作家,清代文学史上,其人其文都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